小島的海是藍綠色的,是個性的,是一年四季皆具有不同面貌的。
孩童時的夏日午後,總期待能把飯瓢、水桶打包到後車廂當作剷沙工具,不畏豔陽也要換上短褲和無袖背心出發去心心念念的海。 夏日的海,是即使炎熱的夏日午後把車廂曬得像蒸籠,孩子們也情願像一顆顆待蒸的籠包,急著要坐進去的那美好時光。
「媽,是海,看到海了!」
從車窗探出頭,看閃亮的金箔爬著山丘緩緩露出,鹹味附著風鑽進鼻中,用不著用力呼吸就能聞到海水的味道。等不及奔向沙灘追逐嬉戲,在浪中相互潑水;摸那細軟的白沙,再泡進那藍綠的冰涼中,任由浪花爬上身體;拿起飯瓢向下挖掘,捉著花蛤、颱風螺跟沙蟹,直至太陽在腿上、手臂上、臉頰上留下通紅的痕跡,才不捨的在夜幕低垂中回家。
冬季的海,會搭著東北風,被風挑起的海水化作鹽粒,粗魯的敷在臉上。
常會忘了溫柔的冬海,得趁著陽光存在的晴天拿出釣竿,才不至於在寒風中哆嗦成團。有時即使是晴天,也需蜷縮在羽絨外套中,呼出霧氣,吝嗇的只伸出一隻握著釣竿的手。
望著浮標浮載在波浪之上,浮浮沉沉,捉摸不定,有時搖晃得彷彿下一秒就要被扯下,卻又安穩的探回浪尖,分不清是被魚兒還是海捉弄。好多小時過去,拉桿、綁餌、甩出,漁人與海彷彿就要變成一副畫,鑲在海邊的堤防和岩石中。
直到看見餘暉或星辰,才收拾釣具回家,儘管有時空手,但帶著與海相處的痕跡,卻也使人感到心滿意足。
撰文|蕭鷂
核稿|湘媛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