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島通信 2022.12.23 By 李姿穎 Abby Lee

設計師盧亭筑:設計的手痕,打磨出植物的質地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2018年畢業於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從文化銀行設計到感官文化的印務,現為自由接案者,盧亭筑擅長從企劃、設計到印刷通盤性地思考作品,「我喜歡完整地呈現一個案子的核心,從前期企劃、設計到裝幀、到後期的印刷,各種細節都可能更完整呈現一本書的生命。」

留下生命的瞬間

大學的畢製作品亦回應了自己的生長,與同學合力完成《臺灣苔蘚圖鑑》時,從書面爬梳到自己徒步走過自然,建立了她低頭看見萬物的習慣,彷若從最微小的姿態目睹生命的巨大,她也習慣在旅途與生活間以攝影留下植物面貌,那些瞬間結凍在畫面的生命,默然地成為她往後設計的養分,有時需要靈感,甚至應用於內頁。

樹幹紋理、光滑的葉脈、年輪的痕跡、線條細緻而優美的苔蘚舒展於大地,翻開盧亭筑的設計作品與插畫,不難察覺她對有機材質的喜愛,然而這種特質也體現於她日常捕捉的攝影,特寫植物紋理,姿態不馴的植物於自然間以巧妙的平衡與秩序存在,她鏡頭底下,多半是植物大過於人。有趣的是,植物教會她的是,去理解人。

設計,是在意人

宇宙應允,找上盧亭筑的案子如同植物的邀約:《三千分之一的森林》、《尋找母樹》、《我有一棵樹》等,她也悄然地在書頁書口間,放下一個個大自然的訊息。

觀察盧亭筑參與的《臺北 聽我說》移工詩集專案,書封以漂流呼應移動心境,放進移工簽名的設計讓溫度躍然紙上,詩集裡能看見過去攝影過的植物照片變成書頁紋理,以月桂葉和薑黃製成的香料書籤是移工家鄉的氣味:「這些紙是當時找造紙廠特製的,因為是自然原料與手造,每一片厚度跟顏色都不一樣。」移工原生地的氣味,也讓島嶼的氣味更豐富。

從裝幀到設計,都可見她的感性思維,在參與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發行的文化館所易讀導覽手冊時,因使用者設定為智能障礙者,也讓她在美感與使用性的衡量之間更理解他人,「字的大小、顏色辨識都會有限制。」除了站在他者的角度思考設計,撇除美學為先的觀點,她也從平面走到實體,思考導覽時人如何與自然產生互動,因而書籍有了收藏落葉的紙匣,以現場導覽的樹木紋理作為跨頁銜接,同時完成平面與展覽的旅程。

親身觸摸陌生的事物

盧亭筑從書籍設計摸索出了對紙的喜好:「可能因為紙的前身也是植物,我很喜歡觸摸紙質的或纖細或粗糙,在印刷的世界裡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質地。」離開文化銀行,訓練自己更完整地掌握用紙與印刷。

盧亭筑像是一株不生長在盆栽裡的植物,她喜愛恣意生長,過去曾停止一年的設計工作跑去做印務,好奇心驅動她前進。

觀察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的文化館所易讀導覽手冊,書封打凹的葉脈與樹紋像時間刻在紙面上,生動地體現了自然樣貌;原為法規資訊書的《我有一棵樹》以親民的資訊圖表與攝影照重現,在書口刷上年輪樣貌,「希望讀者翻閱時像翻閱年輪,這本書顯示出一棵樹的生死與背景。」;為桃園美術館做的《寫一首春天的詩》亦是以繁複的精折裝完成對展覽的互動與呼應。台數、刀模、結構,琢磨步驟與程序,從印務工作更理解設計物在印製階段需要經歷的細節,讓她回到設計工作時,更能思考限制與突破限制。

當金門的風吹過

「像我這樣亂走,也去當印務,還去過蘇州的飯店當設計,我覺得很像植物的根,生長地四通八達,因而地底上的樹就可以長得更茁壯。」從設計到印務,她將對植物生命的體察置放於作品間,金門的自然風土亦是滋養她的一部分。

盧亭筑想起小時候經常去外婆家的海邊,金門多有蚵田,孩子們在泥土裡嬉戲,呼吸著土壤的味道長大,也成為一個有根的人。「後來也喜歡去峰上海邊,路上會先經過一段被植物環繞的小徑,草叢在夏天是茂盛的綠,秋冬轉為褐色,經過這條路後,才會看見靜謐寬闊的海邊。」

她勾勒出金門的大地與天際,龍舌蘭、瓊麻、濱刺草、花崗岩、貓公石、伴隨候鳥與飛機的來去,植物始終在那裡。現在她在台北的陽台養了小群植物,有時看它們枯萎,好像也顯示著自己對生活照料不周,她會提醒自己要回到根,好好生活。從金門出發,記憶故鄉的風土,純粹與樸實的質地一直存在她設計的手痕裡。

書籍設計資訊: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 /出版單位 漫遊者文化、封面插畫 盧亭筑
我有一棵樹:臺北市民護樹指南 /出版單位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編製單位 文化銀行、視覺設計及印刷統籌 盧亭筑
臺灣苔蘚圖鑑:苔子 /主視覺與資訊圖表 盧亭筑(畢業製作團隊:呂梓彤、羅阡芷)
文化館所易讀導覽手冊:芝山生態綠園 /出版單位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編製單位 文化銀行、書籍視覺設計及印刷統籌 盧亭筑

攝影|王牧薇/盧亭筑提供
核稿|陳昱青

李姿穎 Abby Lee

1993 生,桃園人,曾任女人迷編輯、BIOS monthly 副總編輯。《台灣詩選》收錄以後不寫詩,但還拿著筆,相信橡皮擦也是書寫歷史的一部份。

推薦文章

島民尋訪 2022.12.23

金門特有「本命金」你看過嗎?——新益金紙舖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島嶼城事 2022.12.23

相遇與再後來:我與風獅爺的小故事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

點食成金 2022.12.22

日嚐蔬研所:讓素食成為日常的一種選擇

兩年前,原在高雄工作的老闆李佳峻與老闆娘陳孟琪,在一次次返金的旅途中,發現在地雖然茹素者群眾不少,但卻僅有少數店家可以選擇,因此兩人決定一起回到小島,「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素食,跳脫對素食的刻板印象。」從對素食者友善、結合自己喜歡的輕食類型出發,新樣式素食餐點便在金湖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