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
如常的生活,過於熟悉的周遭環境,經常使我們關起了觀察與好奇的眼睛。閩式建築上有許多看來可愛、新奇的微小裝飾,當中卻是富含著前人生活留下的智慧。
隨著多元文化與歷史演變,至今全球各類語言已達五千至七千多種,金門人使用的「閩南語」則是其一。
農曆三月二十日,陳金福貢糖廠前,神轎就位、大甲鎮瀾宮正大媽分靈上座,緊接著炮聲連連,陳金福將神輦扛上肩,與神同行
在西元1960到1970年間,金門陸續開了金聲戲院、武威戲院、僑聲戲院及金沙戲院等十多家戲院,在當時,上戲院看電影是軍民主要的娛樂之一
相較浯島城隍廟等大廟,位於金沙鎮的涵源宮較鮮為人知,不過提起財神公園,許多人便雙眼發亮,畢竟誰不想發大財呢?
金門春收小麥、秋收高粱,無論春秋,小島都穿金黃衣裳,一片片金黃色的麥海、高粱海迎風搖曳,讓來訪的旅人願意停下車...
在傳統華人社會中,每逢農曆七月,也就是俗稱「鬼月」,普渡已經是約定俗成的必要儀式。
五月中旬,台灣本島疫情急速爆發以來,平時去的營業場所,播送的問候從「歡迎光臨」變成「入內請先掃實聯制QR Code、量體溫、酒精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