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紅底黑字的磁磚招牌,有著舊時光留下的痕跡,沈天明抬頭指著由書法大師張奇才提筆而做的招牌,眼睛瞇瞇笑地說:「我們的店名也是很有意義的喔!因為我祖父以前在廈門做麵線,當時叫老益成麵線,後來搬回金門,父親開始做手工,學了裁紙加工而接觸了金紙,才開了這家店。」
沈天明回憶起年輕時,在台灣沒工作總到處浪流連,一直玩到二十五歲才回金門,一回來便認識了老闆娘許能慧,也接下爸爸的加工廠,從手工開始學、到買機器做加工、開店,同時投身地方廟宇事務,不管扛轎、祭祀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平時,夫妻兩人在店內穿梭,一下招呼客人、一下忙著將這一疊、那一疊金紙包成一份,彼此間不需要話語,用一種很有節奏的方式工作著。
沈天明說,早期還沒機械化時,金紙做好仍要加工磨平,空氣中四散棉屑,製作時鼻子總是不舒服,雙手也容易磨到破皮。現在機械化後,雖然減輕了許多負擔,但逢年過節生意會特別好,忙的時候時常需要一整天趕工,有時需要包裝到近三百份金紙,為的就是讓每一位信眾,都可以順利祭拜、求得平安。
金門一年之中歲時節慶、大小拜儀不計其數,再加上曾為戰地,金門產生了特有金紙文化。除了初一、十五拜拜,金門人在初八、廿八還會「拜門口」,為祭祀以前有許多因戰亂而亡的將軍戰士亡魂,會特別準備燒「甲馬」,上面有著衣服、號角、劍、令旗等圖示,一般在犒賞神兵神將、送神迎神時使用。需注意的是燒甲馬時,金紙不能折,否則兵器、盔甲、馬會受損,兵將會拿到不齊的裝備。
另一特色的金紙是根據生肖設計,用來化解厄運的「本命金」,只需要選擇自己生肖的樣式,便可以搭配其他金紙一起,替自己祈福改運或是增強本命。獨有的本命金拜法,也曾有旅客特地前來購買回台,留作紀念與祭祀。
信仰讓小店與地方有了深厚的情感連結,也對這片土地多了感謝與希望的力量,老闆夫妻倆在這間金紙老店找到了歸屬,而他們的兒女也有心要回來接班,再接續將這金黃色的溫度持續送到人們的手中。
攝影|王牧薇
核稿|陳昱青
推薦文章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
兩年前,原在高雄工作的老闆李佳峻與老闆娘陳孟琪,在一次次返金的旅途中,發現在地雖然茹素者群眾不少,但卻僅有少數店家可以選擇,因此兩人決定一起回到小島,「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素食,跳脫對素食的刻板印象。」從對素食者友善、結合自己喜歡的輕食類型出發,新樣式素食餐點便在金湖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