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南石滬公園傳出一陣叫聲,此時只見靜靜湖面突然衝出一陣水柱,伴隨音量有高有低,阿嬤和孫子在這玩得不亦樂乎,在陳文顧眼中這就是最大的成就與滿足。
士官長退伍、擔任里長二十年的陳文顧,因為熱心公共事務加上熟稔里鄰工作,讓他在2018年從里長變鎮長,他笑說:「鎮長是好聽,實際上就是里長中的里長,是大里長!都是做服務啊!」縱使身份改變,但對他而言兩者本質不變都是為民服務。
秉持初心,加上過去基層的磨練,陳文顧深知里長的困難和辛苦,為了順暢里長和公所的溝通,因此上任初期便透過社群、通訊軟體將鎮內的里長和公所各事物對應的窗口進行整合,讓里長遇到困難時能夠直接提出,陳文顧也能夠隨時追蹤處理進度,不讓問題耽擱。
掛著一臉微笑、耐著性子,但陳文顧面對政務卻不馬虎,談起鎮內道路的美化工作,他明白人力配置是成敗的關鍵,因此從編列預算到與縣府各局處的溝通上,陳文顧都盡可能地去疏通、增援人力,以減輕人員的負擔,提升整體效果。
因為善於經費、人力的資源分配,陳文顧在觀光規劃上更是謹慎,以確保資源不會浪費。除了頻繁走訪景區了解成效和缺失外,他認為觀光要能夠長期發酵就得不斷創新,於是給予年輕同仁發揮、討論的空間,成功創造出漂浮斑馬線和南石滬公園的喊泉等熱門景點。
提到漂浮斑馬線陳文顧也驕傲地說:「初衷除了觀光效益,另一個美意是希望用路人能夠放慢行車速度好好享受美景,同時也能保護金門特有的水獺,減少路殺的情形。」
至於南石滬公園喊泉的出現,陳文顧說,概念源自一位國小老師的提議,他聽著覺得有趣,便著手研究,歷時規劃、電力疏通、縣府協調、建造完工,將原本的採石場華麗轉身,成了許多民眾抒發心情、家庭休憩的好去處。無論是漂浮斑馬線或是南石滬公園喊泉,陳文顧認為觀光不一定要花大錢,「只要用心,可以花最少的經費創造很多效益。」
從士官長、里長到鎮長;里鄰庶務到觀光推廣,細數過去服務的日子,陳文顧滿足地說:「現在,當鎮長的每一天都很快樂!」。對陳文顧而言能夠當鎮民最堅實的後盾並看到旅客的真誠笑容,就是他繼續努力的動力來源。
攝影|王牧薇
核稿|湘媛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