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三千多年以來不斷改變與累積,從大篆、小篆、隸書到楷書,可以發現書法根據時代需求所產生的變化。
最早的書法主要是為了傳遞訊息,後來行草書簡練筆畫的表現形式,也逐漸發展成另一種富有藝術美感的創作,直到現在,書法不只是文字的書寫,同時也是朝向藝術發展的「書藝」。
「以前從事建築業很少有機會去寫字,大概有十五年沒有動過筆,所以剛開始寫會力不從心。」大學讀藝術專科的書法家吳宗陵,書法是基礎藝術訓練的一部分,但畢業後,商業的廣告設計取代毛筆,再提起筆時,是退休回金門的日子。
一開始,吳宗陵內心有些心急,「太久沒有寫字,都忘了怎麼寫,覺得哎呀,怎麼寫得那麼不好。」然而,他還是讓自己維持著看展、寫字、讀書的習慣,尤其對於古代書法家的風格特別考究,「我會從不同的書法家去看他們的字帖、運筆的氣質還有他們想表現的情感,汲取這些變成我的養分。」
短短六年時間,吳宗陵維持著每天提起毛筆、書寫、臨字帖,也逐漸建立對於書法的心得,「現在書法表現的藝術性重點在於情感的賦予。」書法的五類字體中,行、草書比較自由,字體沒有一定的規範,書寫可以融入感情,這也讓吳宗陵多以行草書創作為主。
後來,他挑剔自己寫字上的問題,「我下筆很容易用到側鋒、就是一些習慣性的筆畫,在我看來,我覺得它是庸俗的筆畫,像沒受過訓練。」吳宗陵想打破這個習慣,他改以左手寫字,花了三個月苦練,最後能控制力道,從而把俗筆改掉,也練就吳宗陵現在書法的特別之處:「左手寫字,右手落款」。
而對於作品,吳宗陵覺得自己到現在都還在創作,謙虛自認現在展出的書法都只是階段性的呈現,還不能算是作品。他說:「因為藝術沒有止盡,也許到壽終時,最後寫下的書法才可以被稱為作品。」
前陣子,他生了一場病,在醫院待了一個月,只能暫時放下筆。那時,他總覺得生活少了些東西,「我回來就很想去寫字,因為寫書法已經成為一個習慣,如果沒有去寫,我會很難過。」
回顧書法對他的意義,他這麼形容:「書法已經變成日常生活必須,就好像吃飯一樣,你必須吃三餐,把它融入到生活之間,變成一種樂趣。」
攝影|王牧薇
核稿|陳昱青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