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城事 2021.10.08 By 黃銘哲

走進聚落,看見金門普渡文化

在傳統華人社會中,每逢農曆七月,也就是俗稱「鬼月」,普渡已經是約定俗成的必要儀式。在金門,普渡以村落為單位,各自訂下普渡的日子,多年來,發展成金門特色的普渡文化。

普渡之前,農曆七月一日是「鬼門開」的日子,金門習俗家戶門前會掛上一盞普渡燈,燈前的蔥管每天會插上三炷香,持續一個月,來為好兄弟引路。訪談當天,正好是農曆七月二十四日,恰逢「謝厝」、「東門市場」將分別進行普渡。於是,決定以來回跑場的方式,交互觀察兩個普渡場域,並梳理各自微妙的異同之處。

前情提要,普渡是什麼?

但在開始之前,必須前情提要一下,「普渡」究竟是什麼?普渡又稱為「盂蘭盆法會」,源自於佛教《盂蘭盆經》的誦經迴向,而普渡祭拜壇桌上的神尊「普渡公」,也就是俗稱的大士爺,是佛、道教都共同信奉的神明,所以能看見有些普渡場合,會有道士的誦經儀式。

相傳大士爺也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法華經》記載,菩薩為了接引好兄弟,同時也鎮住凶惡的孤魂野鬼,便化身面像凶惡的大士爺。也因此,雖然在謝厝與東門市場普渡中,可以發現普渡結束,最後燒的紙紮神明不一樣,但追根究柢,都代表著相同的意涵——任務圓滿、送神明回天。

謝厝普渡

每年普渡,謝厝習俗要先把供奉在村裡廟宇的觀世音請出,放上神桌,當地耆老才會將準備的供品陸續擺上,沒有誦經儀式,而是依序各自拜拜後,虔心等待度厄孤魂野鬼。

在儀式結束之前,謝厝的居民會到神桌前,默念心願、開始擲筊,如果是聖筊,便可以將桌上的紅龜粿帶走,祈求平安順利,且明年要帶雙倍紅龜粿回來還願;如果三次都沒有聖筊,就不能將紅龜粿帶走。最後,帶走紅龜粿後,居民會第一時間把紅龜粿接回家裡神明廳祭拜,保佑闔家平安。

東門市場普渡

而不同於謝厝普渡,東門市場普渡除了祭拜,也有道士來誦經。誦經桌上,擺放著做成「手」、「腳」等身體器官形狀的麵包,詳細了解後,才得知,那是給生前身體有殘缺的好兄弟能夠接上,方便度過鬼月的貼心。

誦經儀式到一個階段,道士會從神桌撒下糖果、錢幣,是給好兄弟能夠享用或是花用的,所以忌諱在錢幣還沒掉落之前便撿起。對於參與普渡的孩子來說,背後由來有些難懂,但最後撿起糖果、錢幣的儀式都讓他們樂在其中,所以,現在說起普渡回憶,大家都說:「很好玩,小時候就等撿糖果、撿錢。」

每一年普渡的日子是聚落的大家都會參與的盛會,除了祈願平安,也是更新聚落新鮮事的必要時刻。多年來習俗的傳承與變化,根據各村落不同的習性與特質,各自發展出些微不同的普渡文化,對於喜愛傳統文化的朋友來說,很值得前來細細體會每個聚落的獨特儀式。

撰文|黃銘哲
攝影|王牧薇
核稿|陳昱青

黃銘哲

「人的靈魂的歷史現實是:生於被束縛與被監視。」

推薦文章

島民尋訪 2022.12.23

金門特有「本命金」你看過嗎?——新益金紙舖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浯島通信 2022.12.23

設計師盧亭筑:設計的手痕,打磨出植物的質地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島嶼城事 2022.12.23

相遇與再後來:我與風獅爺的小故事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