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斜斜地曬進天井,淌過門檻,緩緩落在木製搖椅和地毯上,印出門框的形狀。旅人將疲憊的靈魂擱在門外,將放鬆的身軀收進搖椅。
時苑空間靜謐、隱蔽,像一座洞穴。昏暗的房間,低調的大地色牆面,幾盞柔黃的復古燈具暈在牆面上,整座房間像一床柔軟溫暖的棉被,輕輕包裹住旅人,一切塵世的煩擾都能被驅散,給人一種平靜的安全感。
時苑主理人在花蓮從事幾年文史工作後,決定離開東海岸,背離了多數人的選擇,棲居金門。相較於其他地區的老屋,金門的古厝不僅數量多、可塑性大,更重要的是適合居住。
回到金門至今約莫三年,曾與夥伴開過後浦泡茶間,隔年接下古厝開了時苑私宅。而屋子裡的老物件不僅是這些空間的共同特色,更像是一座立體的年表,細細記載著他的過去。
開始經營時苑後,主理人也一邊使用底片攝影,一邊在社群軟體紀錄生活。一捲一捲的底片,沖洗出民宿裡老物件與斜陽共舞的光影,也顯影著金門這座島嶼。底片獨有的色調,帶給人恬淡寧靜的生活感,貼文中穿插著日常和議題,看似隨性無序,卻也讓人能隱隱察覺他對某些事物獨特的堅持。
近年復古蔚為流行,幾乎人人都在追求復古,老屋新創的空間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不少人將時苑定調為「復古」民宿,但主理人卻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大家會覺得這是復古,但其實我沒有特別追求或想像要做出什麼風格。」他表示,自己只是偏好傳統器物,空間也僅是依照自己覺得好看的樣子去擺設,並非刻意追求。
「我的擺法是以座椅為中心去考慮。先想坐在什麼位置最舒服,再思考其他東西該怎麼擺。」談及民宿的空間規劃時,對多數事物都帶著一絲隨性的主理人,卻表示自己對於「位置」有著深深的執著,「其實蠻直覺的,哪一些位置會有安全感,哪一些位置光會比較好。」
比起提供旅人休憩的地方,時苑大概更適合被喻為能讓身心靈喘口氣的洞穴。民宿所提供的已經遠遠超出一般旅宿的基本配備,更多是生活。大量的書籍、家電廚具甚至還備有茶葉、咖啡的沖煮器具。
如同時苑的網站介紹最後一段寫的:「如果可以,希望你們具身所見實踐的,是生活的金門,而不只是旅遊的刻板。」時苑想做的不僅僅是提供一個短暫休息的夜晚,更希望住進這裡的旅人能體驗金門的悠閒緩慢,能耗費一整個中午在搖椅瞌睡,再奢侈地用整個下午跟海浪消磨。
攝影|王牧薇、時苑私宅提供
核稿|楊子葳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