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西下,自金城鬧區向古寧頭前行,從明亮的街燈到荒蕪黑暗的樹林與海岸,前往金門海洋藝術季——金色寧境展區的路因彼岸的限電更顯昏暗,這些黑暗與兒時記憶相仿。
兒時返鄉探親,經常住在湖下的舅舅家,晚飯後,我們散步至慈湖。沿著一望無際的黑暗,星空是唯一的導航。在慈湖,我們望著滿天的星空聊天,因著興致,表姐總會說起一些鄉野傳說想嚇嚇我,而長輩總叮嚀我們:「晚上盡量不要出門」。憶起這些「忠告」,十幾年後騎著機車,開著大燈緩慢行駛在這一條又一條的路途中,我好似看不見這座小島有什麼改變。數年如一日的小島,沉睡著。
然而,「金門海洋藝術季——金色寧境」似乎正悄悄喚醒了沉睡的小島。當我們轉進一個個藝術品所在的位置時,一輛輛的機車與汽車魚貫而入,車燈照亮蜿蜒的小路,平時夜間不會有人出沒的地方,因著地景藝術而瞬間熱鬧了起來。
金門海洋藝術季——金色寧境,共展出十件地景藝術創作、數件燈藝與微型藝術作品,藝術品均座落在島上西北方的戰地遺址、歷史聚落、自然地景裡。每件展出的裝置藝術,以不同的藝術語言與民眾近距離接觸,有光、有聲音,也有圖形與詩句轉譯的創作等等 。地景藝術與地方可視為一種共生的陪伴,藝術品們扮演的角色如同新希望的種子,帶著長出大樹的盼望扎在塵封已久卻肥沃的土壤中,是陪伴、是共同成長,也是歷史與過去對話的方式。
展出為期兩年,「維護」與「管理」成了粉墨登場後必須的照料。維護與管理,是尊重藝術家的作品,也是小島能永續經營的細節。藝術為我們開了一扇未知的大門,未來將如何我們並無法得知,而正身處於甦醒的豐饒小島,願我們能在共生之中彼此守護與善待。
藝術能喚醒沉睡的土地,亦能醫治憂傷的靈魂。電影《追憶人》中,有的人沉浸在過去的回憶,不願面對現實中的痛苦,有的人則積極面對眼前的生存困難。此時此刻,不僅是用力擺脫習慣沉溺於哀傷與戰史塵封土地的好時機,更應積極正視小島的處境。歷史文化敦厚,將轉之為支持向上的力量,面對嶄新的生活樣貌,期許浯人帶著開闊與正向的自我,為這片土地傾注活水。
展覽時間|10/23 起 9:00-20:00
展覽資訊| 金門海洋藝術季
撰文|陳又年
核稿|陳昱青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