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清早,東門市場的人潮熙來攘往、十分熱鬧。此時,站在紅色「國勝商號」肉鋪招牌後的郭永隆,也正在忙著服務前來採買豬肉的鄉親。多年來,靠著在市場做生意的熱忱與好名聲,郭永隆逐漸走上服務鄉親的道路,民國八十七年開始成為金城的鎮民代表。
上任代表後,郭永隆把對豬肉產業進口、販售的經驗挹注於代表服務中。他發現,隨著金門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加上土地成本不斷升高,許多豬隻養殖業者紛紛縮減規模,而在地的肉品產能因此下滑不少,這樣的現況讓金門每逢年節,本地的豬肉就會出現供應不足的困境。
郭永隆隨即積極與公部門協力調度,爭取從台灣進口活體豬隻,讓市場有足夠的需求量之餘,也能確保金門能有新鮮的豬肉供應。此外,會同金沙、金湖跟金城鎮的市場組成協調機制,更精準地紀錄每日需求量,透過每月定期的運輸,郭永隆終於建立穩定的供應制度,也緩解了金門豬肉的供需問題。
除了對肉品供應方面提供專業支援外,郭永隆在擔任鎮民代表期間,也常在老人福利、民生議題上提供建議。他說:「雖然鎮民代表的權限不像議員或是立委有更大的影響力,但就是慢慢摸索,盡量去回應跟發現民眾的需求!」
正因為善於尋求解決辦法,讓郭永隆得到外界的青睞。他不僅是現任鎮民代表,過去也常在公會或組織中擔任重要職位,因此也累積豐富的服務經驗,他謙虛地說:「剛好朋友們覺得我比較善於溝通跟處理事情,所以希望我出來服務,真的很感謝大家的信任。」
從他的言談中發現,帶著豪邁且中氣十足嗓音的郭永隆,不論是擔任肉鋪老闆、金門縣肉類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或是鎮民代表,對他而言,核心的宗旨都秉持著盡力的服務,也是他在市場中一天的寫照。
攝影|王牧薇
核稿|湘媛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