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被Covid-19影響生計或健康的人,2021年在金門工作和生活的我是相對幸運的。我是藝術修復師,同時是斜槓大學教師,2021年在金門度過整整十二個月,修復了三棟古厝彩繪。因為疫情,實體活動都暫停,教學和會議都改為線上,我得以專心在島上;因為專心,可以好好思索這島嶼的謎題。
大約二十年前,曾有金門的耆老提到,早期泉州來的彩繪師傅無須帶顏料,可以在金門就地取得,讓人不可思議,2021年遇上縣政府建設處委託田墩古厝的壁畫修復案,就抓緊機會試圖解謎。
首先,利用具有判定被測物元素定性、定量及半定量分析功能的X射線螢光光譜儀((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XRF),探測田墩古厝壁畫二十個點的顏料成分,科學分析發現,畫中主要顏色成分為:黑——炭黑(carbon black, C)、白——鈣白(calcium carbonate, CaCO3)、紅——赤赭(red ocher, Fe2O3)、黃——黃赭(yellow ocher, Fe2O3)、藍——群青(ultramarine, Na6Al4Si6S4O20)、綠——砷綠(Cu(C2H3O2)2·3Cu(AsO2)2)、銅綠(Cu2[CO3](OH)2)。
然而,如何在這小島湊齊這麼多顏色﹖
自五月中旬臺灣本島的確診人數竄升後,全國進入疫情第三級警戒,人員到金門必須經過快篩,飛機航班銳減,即使暑假來臨也不見遊客,這座被地理隔絕的島更加封閉,連便利超商的麵包都缺貨多天。面對種種不方便,我依然每天晝出夜伏持續工作,外出的目的除了帶著助理進入田墩百年古厝面對牆壁埋頭修復之外,就只能往山上或海邊運動健身。
浯島雖然面積小並且無險峻高山,僅僅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卻有丘陵、臺地、低窪地、沙丘、沙灘和海岸,地形相當具有多樣性。黃昏時分的運動喘息時,欣賞夕陽照在各種片麻岩、花崗岩、玄武岩反映出不同的色彩,及不同岩脈的侵入與截切,讓我想起年輕時在義大利學藝術修復所住的羅馬郊區環境,從太武山上往下拍攝聚落竟有著南歐漁村的況味。
山上各種岩石風化後,往低處滑動形成海岸的碎石,片麻岩、花崗岩的紋理有白有花,玄武岩色澤時黑時綠,還有充滿孔洞奇形怪狀的褐紅色貓公石。在海邊散步賞奇石的某天,我突然頓悟金門部分顏料的來源:黑(炭黑)最可能是墨條,或採集竹木燃燒成炭也行;白(鈣白)來自牡蠣或貝殼;紅(赤赭)含鐵的礦石或礦土;黃(黃赭)含鐵的礦石或礦土。
貓公石不就是含鐵的礦石嗎?到海邊撿拾牡蠣、貝殼和貓公石、赭土搗碎磨粉就有白、紅、黃色顏料啦!至於群青和砷綠、銅綠則是舶來品,屋主須有相當的財力。由於藍、綠色必須外求,價格昂貴,畫師可能畫龍點睛式的使用,因此在尚無化工塗料的年代,建築上的藍、綠色占比少,大部分區塊使用含赭土的紅、黃暖色,形成金門古厝暖烘烘的色彩意象。
值得探討的是,在畫中占比極少的綠色,居然有兩種成分:砷綠和銅綠(含砷、銅的綠色顏料之統稱)。在此見到砷綠,是讓人驚喜的發現。
1775年由瑞典人卡爾•威廉•謝勒(Carl Wilhelm Scheele, 1742-1786)發明,因此被稱為「謝勒綠」(Scheele’s Green)。到了1814年,被改良為更複雜的醋酸亞砷酸銅,發色典雅且比謝勒綠更穩定耐用,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大受歡迎,大量使用於製作壁紙、塗料和紡織品的顏料中,活躍於巴黎印象派畫家如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 1919)及後期印象派畫家高更(Paul Gauguin, 1848- 1903)、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 1890)都喜愛使用此顏料,所以此含砷顏料後來被廣為流傳的名稱叫「巴黎綠」(Paris Green)。十九世紀後半葉,許多西方人造合成顏料傳入中國,砷綠是其中之一,影響了傳統建築上顏色的應用,但由於砷具有毒性,且遇硫化物會變黑,二十世紀初已不再使用於顏料中。
從砷綠被發明與運用的歷史分析,可發現畫作創作時間的重要線索。田墩古厝使用只在十九世紀流行於歐洲的顏料,為壁畫斷定了年代,也暗示了金門經由廈門開港後的貿易網絡與世界聯結,為十九世紀金門、廈門和歐洲的關係提供了佐證。金門在地人自謙老家古厝破舊,其實古厝身價不凡,非常華麗!
攝影|談宜芳
核稿|陳昱青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