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金門縣議員二十四年的蔡水游,見證過金門從戰地政務時期的不便,到走向民主新頁的改變。此外,這些年肩負民眾期許,他深知高粱是金門經濟之本,他遊走四方為農民爭取權益,為金門農業播下希望的種子。
兩岸情勢與地緣位置的特殊性,在台灣風起雲湧的民主浪潮下,當時金門卻如同局外人般在1987年解嚴令中被屏除。1991年5月1日,政府宣布結束《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但隨之而來卻是金門「二次戒嚴」的困境,這也讓地方日積月累的不滿持續高漲,決定採取行動為家鄉發聲。
在眾人號召和串聯下,蔡水游和其他夥伴在立法院門口靜坐將近一週,訴諸讓金門也能夠被平等對待,居民都能享有自在生活的本質。幾經抗爭的波折,政府終於在1992年11月7日宣布解除金馬戒嚴令,這天金門人等了足足四十五年。那一刻蔡水游體會到,只有不斷爭取,鄉親的權益才能受到重視。
對蔡水游來說,自由要爭取,經濟發展也是。以種植高粱為主的金門農業,由於降雨量稀缺,成為發展上的嚴峻考驗,「金門的環境比台灣不容易,做四年賺一年是常態」,但補助卻受限中央法令,導致農民只能自食其力,十二年來,蔡水游持續與農委會溝通,今年農委會終於核准高粱保險的推動,讓農民即便在收成欠佳時,仍能得到一定的收入。
而面對缺水的困境,蔡水游也四處尋求解方,與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合作,並且先後找來國外專家,設法將農塘竣深來增加蓄水量。另外,透過設備更新,讓生活用水可回收用於灌溉,加上隨著兩岸通水的里程碑,如今金門的高粱經濟得以繼續綻放。
問他為何對農業有這麼深的認識,蔡水游直言:「作為民意代表,如果我沒有深入去了解問題,我又該如何向政府表達農民的處境?」自己在農會擔任四屆理事長,三任常務監事,透過閱讀和踏足田間理解到農民的辛苦與煩惱,未來,他仍會是那位在田野間打滾,繼續為農民發聲的人。
攝影|王牧薇
核稿|陳昱青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