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常的生活,過於熟悉的周遭環境,經常使我們關起了觀察與好奇的眼睛。閩式建築上有許多看來可愛、新奇的微小裝飾,當中卻是富含著前人生活留下的智慧。
據傳,早年鄭成功經過金門時伐木造艦,引起飛沙走石,影響農務耕作,為了止住灌入的強風、鎮住煞氣與災難,居民開始在各地設置帶有趨吉避凶用途的「厭勝物」,祈求國泰民安。而除了最廣為人知的風獅爺、石敢當與風雞,還有哪些可愛的又有趣的厭勝物呢?
屋脊上的小人偶與小怪獸,外觀是拉著弓的將軍騎著神獅瓦獸,相傳將軍是部隊首領——蚩尤,騎著張嘴的神獅瓦獸合力鎮守村莊,祂們主要責任是鎮風煞、保護居民。
驅邪降福的厭勝物。早期金門是活化石——「鱟」的棲息地,居民與鱟生活在一起,除了作為食物與生活用品外,也會將鱟彩繪成老虎,掛在家門門楣上,鎮煞辟邪與祈吉祥納福氣之用。
網美風格的仙人掌,經常被放在屋脊與門楣上,長滿刺的外型,內部蘊含著豐富的水份能夠耐旱,先輩們相信仙人掌能夠防火災與防外來的煞氣。
烘爐通常設計在古厝的屋脊中間。古時候,烘爐內會放入木炭、點火煮食,也因此,烘爐象徵著希望與光明,同時,有著除穢氣、家族興旺的含義。
居民以出磚入石的手法,將瓦片堆疊成「葫蘆」的形狀於牆上,「葫」與閩南語的「福」音相近,故有福氣的意思。
獅頭魚身的鰲魚,經常用於閩式建築中,有鎮火防災之意,同時魚口也兼具排水的功能。過去,金門下南洋的移民文化,許多金門人為了討生活,而遷徙到東南亞地區,並且帶著原有的文化落地生根。1964年誕生的新加坡魚尾獅與金門建築上出現的鰲魚有著相像之處,讓人不禁聯想到僑鄉落番後,對於南洋文化的影響,也讓金門人現在走訪新加坡魚尾獅更有親近的熟悉感呢!
介紹了以上幾項厭勝物,之後不妨打開觀察與好奇的雙眼,在聚落中細細探索吧!
插畫|Victor
核稿|湘媛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