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個原因促使人們前進,而我不斷從台北前往金門的起因,是因為阿嬤的離開。
2021年底,我曾想過要離職陪阿嬤在金門住上一個月,但事與願違,離職時已經是她離世兩個月後。而錯過才讓我急著想要擁有,想到金門去、想知道金門的事、想在那裡停留。帶著這樣的心情,我在離職後的三月暖春回到金門老家。
離開快節奏的台北,我用了三週的時間,才調整成小島的慢步調。天亮在祖厝中醒來,去地圖上好奇的地方,傍晚就到海灘看看海,睡前會翻閱宋怡明《冷戰下的金門》,讀著那些與我相關卻陌生的故事。因為渴望理解,而與鄉里的長輩學剝蚵,學做蚵仔煎,學等待潮汐,還意外結識許多金門朋友,而就像回應我的好奇一樣,我在他們身上看到對家鄉的在乎,那份在乎得以讓我把錯過的懊悔,轉化為一種傾聽的責任感。
後來,我在小麥轉黃的時節回到台北。回歸過往的日子並建立新的工作,生活的齒輪很快的把思緒轉走。偶爾跟家人聊起金門,談論著回到金門生活的種種期盼,但現實是我們都還是一樣活在隔海之遙的城市裡。有時候我會想,人為什麼會用大半輩子的時間追尋一個其實只是在起點得到過的感動?多數的金門人在青壯年時期選擇離開家鄉,理由其實就跟我選擇再次回到台北一樣。父輩把一生的成果種在他鄉,而落葉歸根的期許,或多或少的投射在我的身上。
害怕再次錯過的心,帶我回到金門,而現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透過照片把金門的美好分享給所有人,持續用影像把人們帶來金門。
攝影|李玉銓
核稿|李映彤、陳昱青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