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歷史悠久,加上過去常受戰火波及,經年累月衍生各式各樣的民俗色彩,單就避邪、鎮煞的厭勝物,就多不勝數,這些厭勝物稱之為金門版的寶可夢也不爲過。當中,石將軍則是較為少見但極具特色的厭勝物之一。
金門目前已知石將軍有四座,分別是漁村石將軍(海將軍)、呂厝鶯山廟石將軍、夏興(下坑)與漁村間的夏興石將軍以及高坑的石將軍。前三座石將軍靠近港區,用來驅除水中精怪、鎮壓風煞與邪煞,在靠海居民與軍人心中佔據很高的地位,而高坑石將軍則是四座石將軍中最小的一座,也是唯一不靠海的石將軍。
高坑石將軍高約1公尺,寬約40公分,身上披著盔甲虎袍,腹部有八卦圖案並用雙手捧起。看這尊石將軍的舊照片時,發現其右邊刻有乾隆丙寅年桂月,雖已模糊不清,但推算至今已有276年的歷史,由此可見石將軍已守護高坑好幾世代。
《金門日報》中曾提到:高坑石將軍還有一個習俗,當一戶人家舉行喪禮頭七後,他們的女兒或孫女會帶著米糕去祭拜石將軍,經過此儀式之後才能出入一般的宮廟,與金門「走孝」的儀式雷同,只是走孝拜的是風獅爺,但由於高坑並沒有風獅爺,因此改祭拜石將軍。
第二尊是鶯山廟石將軍,位於呂厝海邊的六甲鶯山廟,六甲指的是浦邊、后宅、洋山、呂厝、劉澳、長福里,此廟建於清代嘉慶年間,為金門的古名寺之一。鶯山廟石將軍的功用主要是鎮煞,石將軍手持弓箭,被人認為是戰神李廣的化身,而頭上的小風獅爺也是有故事的,傳聞當時這尊后沙風獅爺很不安分,於是村民設立了石將軍來對付祂,最後互相鬥法由石將軍勝出,收服了小獅子,這也是為什麼風獅爺會溫順的盤在將軍的頭盔上。
第三尊是夏興石將軍,祂是四尊石將軍中最神秘的一尊,因為那一帶曾是軍事管制區,撤軍後一般人才可接近。夏興石將軍披著一件披風,臉上掛著一抹微笑,手持短弓,靜靜矗立著,默默守護這片海灣 。
最後是漁村石將軍,又名海將軍或是梅將軍,是所有石將軍中待遇最好的,因為祂是唯一一尊有廟宇的石將軍。民國86年,陸軍金東師夏興連長卜祥鴻,動員連上弟兄興建廟宇,並設立建廟誌,石碑上簡單描述梅將軍的歷史,以及軍人對祂的尊敬、人民的感恩戴德。
到金門來,不走訪海邊很難說得過去,歡迎大家在前往高坑或通往海邊時,可以仔細尋找石將軍的蹤影,不僅能在旅途中求得平安,也能成為最可愛的收藏。
參考資料:張建騰(2006年11月2日)。〈石將軍是高坑守護神建於清乾隆浮雕清晰可見已成地方景觀〉。金門日報。取自: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2/136493/
攝影|王牧薇
核稿|湘媛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