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復號,用一個空間,用心挑選在地好物,訴說一段在地記憶,讓村落重新被喚醒。
金門,對於曾經駐守的軍官或是從歷史課本上認識金門的人來說,彷彿早就塵封在戰後的時空膠囊裡。
「身為金門人常常被大家問,金門是不是就高粱、貢糖而已,我們覺得是,但也覺得不只是這樣,金門還有好多東西。」村復號成員王苓說道。
「所以我們就想把每個地方特色好物收集起來,一起振興村落經濟、一起行銷金門,讓大家知道金門的自然生態、風土人文可以長出很不同的東西。」行銷金門的理想很快凝聚成共識,一年前村復號成員們在下班之餘,自發性投身村復號的創立。
下班後,仍然忙著理貨、上架的成員們。
「村復號的『村復』指的是村落復興,我們希望藉由販售村落產品,讓產製者的產品都能被看見。」秉持村落復興的初衷,籌備的期間,村復號成員們開始梳理每一項產品背後的重要性,「每個產品上架前,我們都要去了解這個產品的代表性是什麼。」什麼應該代表金門,又該如何匯聚成金門的故事,王苓透露,「必須是品質好的東西之外,也要是跟金門在地文化有關的東西,背後可以說一個金門的故事。」
仔細了解架上每一項商品的故事與意義,對於每樣產品的介紹已經倒背如流。
「像店內展出的後浦打花草作品,設計師王丞瀞是陣頭第三代,她的阿公是畫陣頭妝容的老師傅,她透過將陣頭重新設計、繪製成文創產品去介紹打花草的由來,同時講述金城後浦為什麼會有打花草這個戲班的故事。」從產品中,讓在地、外地人都可以認識不一樣的金門,王苓坦言:「我們很希望大家都能看到產品背後的意涵,所以有一點瘋狂地把所有介紹都放在產品架旁邊,想要藉由產品擦亮金門的某一些部分。」
後浦打花草是每年金門迎城隍的民間戲曲,將戲曲元素重新呈現於手翻書與圖文書上,同時也販賣打花草圖樣小手帕。
不僅如此,精心地規劃店面陳設動線,讓每個消費者能夠更直接感受金門的在地文化,王苓說:「希望能在小小空間去講出金門多元的文化議題,所以每一區都有不同的主題,中間是軍事主題、側面是戴勝、水獺主題,還有一部分是在地小農產品、水產乾貨,透過這個方式讓消費者認識不同面向的金門,也讓產製者的產品能在這裡被好好對待。」
對每個空間規劃都仔細呈現,也會不定期根據時空環境調整商品陳列設計。
這還只是開始,王苓分享:「我覺得這個店鋪只是一個起點而已,未來也想過這裡要放一張大地圖,去把每一個點不管是大金門、小金門、島東、島西的產品連結出去,讓大家看到的時候會想到產品跟產地、文化之間的關係。」
攝影|王牧薇
核稿|湘媛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