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太武山,禮佛、吃素齋、點光明燈,祈願一年的平安。對於金門人來說,每年農曆正月初九登太武山到海印寺參拜,象徵著一年新的開始。
太武山是金門第一高山,海拔253公尺,位處於金門島中央,是過去銜接金門各地的重要位置。過去軍管時期,只有農曆初九天公生開放上山,也因此在這天帶著天公粿前往海印寺朝聖、祈求一年的心靈安頓,成為在地信仰依歸。
海印寺性海住持師父說:「大年初九登上金門最高峰,象徵著離天公近一點,祝福也更近一點。」也有另一種說法,登太武山到海印寺參拜,是對於新的一年登高望遠的期盼。
而登上海印寺主要有四條主路線,分別是玉章路段、屏東路段、蔡厝古道和斗門古道。
入門級的玉章路段,當初由劉玉章將軍開闢的登山公路,不只成為了八二三砲戰的軍事道路,現在更是風景秀麗的主要登山路線。
沿途風光能感受不同時代在這裡所留下的印記。明朝鄭成功下棋休憩的「觀兵奕棋處」、賢人雅士駐足的「倒影塔」,後方的觀景台更能將浯島風光盡收眼底,以及最知名的先總統蔣中正題字的「毋忘在莒」紀念石。這些遺址在短短的健行路程不斷出現眼前,宛如歷史重現,看見前人勤勤懇懇留下的足跡。
有別於玉章路段,蔡厝古道是早期金沙通往山外之路,早期老一輩的居民挑著豆腐經過古道到山外做生意,也因此這條古道又被稱為「豆腐道」。進階級的蔡厝古道陡峭、人煙稀少是遠離塵囂的選擇。跟著性海住持師父沿著石階、岩石並行而上,能在東稜線最後一個烽火流離後留下的石製碉堡-小柱堡,遠眺東稜線的壯闊明媚的景色。
最後,登上海印寺參拜、點燈,作為開啟一整年的必要儀式。
海印寺建於宋朝年間,佇立太武山七百年的風華歲月,是金門人世世代代的記憶。站在大雄寶殿望向遠方,能看見另一端的海平面之上,(修改)有一顆形狀如同印章的岩石,就像「印浮水面」,因此得名「海印寺」。
海印寺也曾經歷八二三砲戰的衝擊而受損,民國49年,在國軍協助重建下,成為現今海印寺觀音殿的主要建築結構。而後,民國62年,觀音殿後方新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即便經過多次整修,前庭的花崗岩香爐、蘸月池、樑柱下的「老鼠咬金瓜」石雕,都能看見舊時的歷史遺跡。
每逢農曆初一、十五,以及十七的共修法會,海印寺師父會為點光明燈者誦經迴向、消災祈福。大雄寶殿前庭的安心石,也是祈求心安的聖地,將左手摸心、右手摸石,默念三聲「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得到一年份心靈的安定與祝福。
一年之間,空下時間登太武山,過程中,一邊向前、一邊回望。沈浸在山裡,讓日子暫時慢下來,一呼一吸之間,感受靈山的氣息,為自己的生活暫時按下暫停、等待重新開機。
攝影|王牧薇
核稿|湘媛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