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靠著老客人們的分享啦,所以生意都還不錯。」看著人潮就可以知道,老闆娘陳書壁說的「不錯」著實是謙虛了。午後的點心時間,客人個個熟門熟路走進,老闆娘忙著招呼,而小老闆包芝麻湯圓的手則是沒停過。
談到金門阿兵哥的青春回憶,免不了要提到這家在金湖鎮復興路上,招牌是由充滿年代感的紅色印刷字寫成的「談天樓」。問起為何得名,小老闆黃光漢則笑說:「之前這邊是茶館,那個年代一杯茶才兩三塊,很多人就點一杯茶然後一直加水,一群人聚著聊天就可以在這裡耗上一個晚上了,所以就叫談天樓了啊(笑)。」
現在的談天樓除了招牌芝麻湯圓,還提供其他熱食供顧客選擇,不管正餐或點心,總能找到想吃的品項。若問他們的湯圓跟台灣湯圓有什麼不同?小老闆說那是父親傳承下來的上海口味。在上海,湯圓又被稱為「湯糰」或「糰子」,一定要包內餡,而外皮口感則追求滑順細膩。
點了碗甜酒釀牛奶湯圓,一口剉冰令人神清氣爽,中段帶上一點酒味及流經胸口的小暖流,嚥下後則有尾韻酒釀發酵的酸甜,讓人不禁細細品嚐;湯圓皮帶些軟Q入口後易化開,不需要擔心吃完會有噎著的感覺,也難怪店裡好多客人都是阿公阿嬤帶著孫子一起來的,不管什麼季節感覺都很適合吃一碗解饞。
歷經歲月的談天樓,現在仍舊歷久不衰。開業至今,老闆娘六點半就起床磨米,一直忙到晚上七點歇業,這樣的堅持一晃就過了一甲子。不管是吃一口新鮮或是吃一碗回憶,或許都會是提到金門湯圓時大多數人腦中浮現的第一個選擇,樸實無華,卻能讓人在心底留下屬於它獨特的位置。
地點:金門縣金湖鎮復興路3號
時間:11:00-14:00 16:00-19:00 週三公休
攝影|王牧薇
核稿|陳昱青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