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大木桶放上後座,上頭插上一支寫著醒目「油飯」二字的旗幟,踏上一台連變速都沒有的淑女車,「黑人手作油飯」就這樣上街了。
沒有固定的擺攤地點,端看人稱「老黑」的老闆想在哪裡露臉。一週營業三天、平均早上下午各出車一次,老黑會於前一天在社群公告出車地點,金城、山外、沙美都有機會看到他們的身影。開張時間還沒到,但早就有老客人在指定地點摩拳擦掌、蓄勢待發。
後座的神秘木桶一開,顏色均勻、飽滿剔透的飯粒,拌上香菇、肉絲、蝦米,光賣相就相當有誠意,再帶上一包特調甜辣醬,不禁在附近找個角落開吃!一口下去,紮實的米飯與醬汁緊密融合,配上十足入味卻不柴的肉絲、香菇,口感豐富又相當順口;嚥下後,齒間還能留有淡淡的鹹香;蝦米、油蔥的點綴恰到好處,讓整碗吃起來飽足又清爽。
「我有時候會偷看客人在現場吃的反應,因為那最真實的。看見不喜歡吃飯的小朋友把我們的油飯吃光,就很有成就感。」即使因現場人數較多,所以一人限購兩碗,但在一勺一碗間,八十碗依舊默默售罄。
去年十二月開始營業,憑著料多實在且不油膩的特色,一開張就成為金門高人氣在地隱藏美食,而這樣的好味道則是來自「不喜歡吃油飯」的老闆娘時時的童年回憶。「過重的油蔥味跟蝦米是很多人不喜歡油飯的原因,但我開小吃店的二伯將油飯的食材融合得恰到好處,也是因為吃到他的油飯,我才開始接受它。」去年四月,萌生創業想法的黑人夫妻倆特地跟二伯研討獨門秘方,再經歷半年的調整與整備,黑人油飯正式上架。
怎麼會想騎著腳踏車來賣油飯?時時說在台灣南部騎腳踏車賣油飯很常見,但在金門卻沒見人這麼做, 夫妻倆想著覺得有趣,就這麼一股腦兒的衝了!「但在金門騎腳踏車隨便都會遇到認識的人,第一天黑人騎上路還不敢抬頭。我在他後面騎車也是保持一個跟他不認識的距離(大笑)。」單純熱血,讓人不禁跟著他們揚起笑容。
看著傘下專注盛油飯以及將美味交給每位顧客的身影,我想,或許傳統美食不僅可以是前幾輩人共同追憶的口味,也能跟著下一代共創新的記憶吧!
時間地點不固定
Facebook/Instagram : 黑人手作油飯_童年的好味道
攝影|王牧薇
核稿|陳昱青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