羹湯,在家常菜裡或許不是特別顯眼,卻總讓人默默地盛上一碗。精確選料與小火慢煮,是日常裡的平實滿足。有人喜清湯的鮮甜、有人愛勾芡的滑順,但可以知道的是,這是東方人味蕾間的共同語言。
招牌上充滿歲月的痕跡,店名「珍香」已稍顯褪色,卻還是能清楚看到「肉羹麵、廣東粥、金牌獎肉燥」的字樣。這家在金城菜市場貞節牌坊附近的小吃店,是間外表看似平凡,但只要是在地人都通曉的「金門第一家肉羹麵店」。
「阿公阿嬤都不是金門人,他們都是國共內戰時從大陸惠安過來,沒想到只過來不到一個禮拜就回不去了。」第三代老闆千佑說當時祖父母收入很不穩定,為了討生活先開了間蚵仔麵線,而六七零年代工人較多,為了讓客人有飽足感又多做了肉羹、廣東粥、滷肉飯、滷小菜,而珍香也就這樣傳過三代,度過了四十多個年頭。
老闆娘推薦了招牌肉羹麵配滷大腸及豆腐的招牌組合,還熱情招待了幾份炸物。厚實肉羹加上濃稠羹湯,加點辣椒,相當開胃且有份量;大腸軟嫩順口無腥味,而豆腐則相當入味;炸物為手工的五香肉卷、炸魚酥、炸芋頭,多層次口感撫平了口中躁動的不安,搭配著吃是最樸實的滿足。
忍不住向千佑討教這碗肉羹麵的秘密,他說珍香的肉羹是由整塊肉下去攪和而成,跟一般魚漿製成的肉羹相比,他們的肉羹較小且厚實;為了將豬大骨味煮進湯頭,高湯是熬隔夜不關火的;而麵體則選用較有彈性的矯正署鼎金陽光白麵,最後淋上阿嬤研發的祖傳肉燥,充分的前置加上現煮現吃,才能有最佳的享用體驗。
快到打烊時分,店內外還是坐滿了人,不管是一人獨享還是闔家共食,在門外就能感受到那份慢活又簡單的愜意。因為平凡,不會讓人特意提起;但也因為平凡,所以在日常裡得以百搭。當一碗家常菜的陪伴變成傳承,則更多了幾分祝福與期盼。想不到下一餐要吃什麼?來珍香晃晃總能有點苗頭!
金門縣金城鎮莒光路一段47號
週一~週日 06:00-13:00 16:00-19:00 週四公休
攝影|王牧薇
核稿|湘媛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