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不管在哪個種族與世代,皆存在著安定及寄託的力量,而佇立三百餘年的浯島城隍廟,無疑是金門調劑民心重要基地,世世代代的守護著這座純樸小島。
浯島城隍廟,又被稱為「邑主城隍」,自康熙十九年清總兵陳龍遷至後浦,城隍廟亦從古地城隍廟分爐於此。城隍爺主管人間禍福休咎,公正不阿的形象被尊為「護國保邦之神」。而在民間信仰中,香火的傳承更象徵著城隍爺靈力的延續,為了讓民眾能更加理解這段歷史,文化局與城隍廟管理委員會於108年攜手舉辦了「金門浯島城隍廟典藏文物特展」,而文物特藏館也於110年底正式對外開放。
在城隍廟埕旁,一個醒目的馬背造型建物,其實是通往特藏館的密道。順著指示往下,地下室裡別有洞天,展場的中心展示著城隍爺出巡時乘坐的輦轎,後方由城隍爺坐鎮,周遭擺滿古器文物,更顯正氣凜然;四周展示著古物及老相片,一個個刻印著這座廟宇經歷的璀璨,甚至連原於門柱上的雕刻對聯都被完好保留,讓它們以最好的狀態重現世人眼前;一旁設有擲筊求籤互動區,螢幕播放著迎城隍活動的紀錄片,讓我們祈求國泰民安的同時,能更理解城隍廟以及這座島嶼的過往及傳統習俗。
場中央展示的是浯島城隍爺出巡時的輦轎,與一般漢人常見神轎樣式不同,轎體結構分成頂、上下層轎身、轎座。轎身上層木雕為仿西方雙層古典樣式方柱頭,並有黃揚木雕刻的西洋莨苕紋飾板;下層採用電木材質,且有摩洛哥花窗風格的裙堵。歐洲式的雕花、南洋的墊材、中國的花色,不僅展現中西合璧特色,更從中看出祈求子孫綿延、事事如意的心意。若說神輦是神明的座車,那麼這頂神轎就是浯島城隍爺的高級進口車!
繞完一圈,聽了浯島城隍爺與城隍廟的過往故事,好像又更認識了這座小島一點。雖沒能親身參與歷史,但也因此增進了對傳統信仰與歷史的理解。不僅開闊了自身對文化的視野,也對信仰有更深的體悟。
開放時間:每週六、日 10:00-12:00 13:00-17:00
定時導覽解說服務:10:30、11:30、13:30、14:30、15:30、16:30
(視疫情狀況而定,開放時間以主辦單位公告為主)
攝影|王牧薇
核稿|陳昱青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