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人愛吃松興油條,主要是因為父親的孝心。
民國14年生的祖母,在還精明的時候從祖厝搬來與我們同住,老人家愛吃油條,所以有許多個週末清晨,父親會開車載著我,在排隊人龍還沒成形前來到松興,買上幾條炸得金黃酥脆的油條。
松興的生意相當好,有時6點店一開我們就到了,仍然已經有好幾位提著外帶鍋的爺爺奶奶,早就在排隊買油條準備回家「搵」廣東粥吃。因為我們是「巷子內」的,所以父親總會在店旁的小巷暫停,將一把銅板放在我的掌心,我便像特務一般跳車,潛入排隊人群之中,而父親則會像盡職的車手,拋下一句:「我在轉角前面等你。」便呼嘯而去。
排隊的時候,我總拉長脖子看師傅擀麵糰、切成長條狀,撫平衣服皺褶似地拉扯兩端,再將兩條麵糰壓在一塊下鍋油炸,師傅用長長的木筷撥弄,確保每一面都炸得完美,起鍋後,先靜置在鐵架上濾油,再用日曆紙包起,遞給客人。「金門的油條跟台灣很不一樣」,一位排隊的大哥熱情地為我們註解,「每次回台灣,都要買好幾十條帶回去分大家吃。」或許是為了一解鄉愁,或單純想吃上一條風味絕佳的松興油條,像這樣的越洋快遞相當常見。
師傅告訴我們,要炸出蓬鬆的油條,關鍵在於麵糰是否發酵得宜,而要發酵得好,則取決於隨著天氣調整的酵母用量。松興自老師傅手中傳承古老的手工發酵法,多年經驗的累積造就純熟手藝,如同呵護嬰兒一般地呵護麵糰,「夏天要吹冷氣、冬天要蓋棉被。」 是美味油條不可或缺的前置作業。
油條到手後,迅速跳上副駕駛座,貪吃鬼如我,不畏熱氣還蒸騰,便用手指捏成小塊小塊送入口中,因為捨不得太快吃完,總是撕成兩條慢慢地吃。外酥內嫩或許是一個浮濫的形容詞,但套用在松興油條上,倒是完美地貼切,四個字便道盡了它外表酥脆、內裡柔嫩的質地,咬起來非常有嚼勁、滿嘴油香,即便沾得手指油亮,仍不亦樂乎。
如今,雖然祖母已經不太認得我們是誰,但每當我從家裡慢跑到東門市場吃粥,吃完撐得無力折返、打電話給父親求救時,他總會交代:「好,去買兩條油條回家給奶奶吃,我10分鐘後就到。」
地址:金門縣民族路189號
營業時間:06:00-10:00 週二公休
攝影|王牧薇
核稿|湘媛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