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美食小店位於陽翟大街後方,沒有富麗裝潢,是一間「真」家庭料理的小店。店面就是老闆張偉芬的家,內用位子便是客廳。飯自己到鍋子裝、餐點到外頭廚房自取,吃一頓飯就像回家,但碗不用自己洗,不用擔心。
來店裡的人,都自然稱呼張偉芬:阿姨。印尼美食小店,除了招牌上寫著的品項,平時,阿姨喜歡自製印尼小點,例如:炸雞皮、米餅等傳統點心。一邊包著經過長時間蒸熟、調味、拌料的米餅,一邊傳授米餅要做得好吃的調味訣竅,以及自己研發米餅的過程。料理食物,阿姨可以說是「內行」的,過去在印尼開小吃店,做得不錯,她自薦:「以前我自己做麵,我的麵很好吃,客人也很多,我的麵真的袂䆀(buē-bái)啦!」
後來,阿姨到台灣工作,待過許多地方:雲林、竹北、桃園。一次在朋友介紹下,與第二任先生結婚,成為金門媳婦,嫁來的第三年,丈夫卻因病過世,剩下阿姨自己一人,但她並不覺得孤單。只是年紀漸大,身體有些毛病得看顧,上次前來,阿姨叨念著:「明天眼睛要去做手術」。這次再來訪,阿姨則說:「我的腳之前有開刀,明天要去復健。」
這幾年,與第一任丈夫所生的女兒也嫁到台灣,在桃園定居。母女分隔兩地,加上疫情都見不到面,擔心阿姨身體狀況的女兒就天天打視訊電話,打到阿姨反倒說:「妳不要一直打啦,我很忙耶!」女兒在幾次碰壁後,來電變得稀落,「有時候她知道我很忙,她就不敢打。」
追問阿姨跟女兒視訊都會聊些什麼?阿姨說:「沒有說什麼,我們就訂貨。」原來店內的特色飲品——印尼冰茶,都要仰賴女兒越洋下訂單、產地直送,現在店內才能喝到沁涼又解膩的飯後解渴茶。語末,阿姨突然感嘆說:「都是我女兒幫我從印尼寄過來,沒有我女兒怎麼辦!」阿姨,女兒的電話還是要記得接。
到金門快二十年,身分證已經是金門人認證、左右鄰居也都因為丈夫而認識,成為互相關心的親戚朋友。問她離開印尼多年會不會想回去?阿姨說:「不要回去,回去幹嘛,不想回去啦!」
就連女兒希望她到台灣,方便照料,阿姨也堅持:「不要!」她說:「去台灣我也不要,我要金門!我在金門就好了,我就喜歡金門、安靜的地方。」
攝影|王牧薇
核稿|湘媛
推薦文章
金門有個習俗是這樣的:「三月媽祖生,四月迎城隍。」這兩個時間,在金門人心中,像是年度行事曆中已經圈定好的國定假日,即便沒有寫上,心裡也已經劃上一筆,自動空下來,是留給神明的時間。
農曆三月二十日,陳金福貢糖廠前,神轎就位、大甲鎮瀾宮正大媽分靈上座,緊接著炮聲連連,陳金福將神輦扛上肩,與神同行
1994年創店的開媽飯糰(原胖妞飯糰),開業初期,曾經歷過一段乏人問津的陣痛期,後來做出口碑,知名度大開,生意漸漸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