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炎夏,早上九點,聽聞官澳海釣人口多,無所事事便過去亂晃,在官澳的灣口旁,看見拿著釣竿、帶著墨鏡與棒球帽,好似專業釣客正在將誘餌綁上釣魚線的飄撇大哥們。
觀察許久,幾名大哥對於不是拿釣竿而是相機的我瞥頭就問:「妳是來玩的嗎?」此句一出,心想怎能放過這機會,立刻回:「沒有,想了解釣魚,剛好遇見你們。」一次意外地相遇,封面故事有了開頭。
釣魚講究的細節繁多,地點的選擇會影響釣到的魚種類型,官澳灣口以小魚居多,要釣上讓鉤線劇烈震盪的大魚,基本上很靠運氣。從早上九點到十二點,漁獲量總共:「五隻」,數量不算多。面對生意不佳的慘況,大哥們開玩笑說:「不然下次先去市場買一些魚放桶子。」現場一陣爆笑——釣多釣少不重要,快樂最重要。
在一上午相談甚歡的瞎聊後,邀請大哥們下次要接受訪問,「現在太熱、天氣涼一點再來。」好,我一定會再來的!
四位大哥、一位老么,他們稱呼自己是:「釣魚技術學院進修班」。當天約好穿著大膽島七十週年紀念的團服,象徵著過去一起在島上工作過的回憶。
班長——發哥,曾在大陸走跳十餘年,待過許多省份,包含深圳、上海、西安、東北、河南都是他的活動範圍。平時興趣是假日到廈門遊玩,但因為疫情,小三通停航,生活頓時少了樂趣,便開始釣魚。目前屬於入門轉職業的路上,持續努力中。
班級成員——龍哥,技術學院二哥。因為金門四面環海,小時候的娛樂之一是到海邊玩寄居蟹、挖花蛤,去海邊跟吃飯一樣稀鬆平常。國小開始接觸釣魚到現在,釣魚年齡超過二十年,但釣魚頻率是隨性派。因此目前也屬於入門轉職業的路上,持續努力中。
班級成員——許哥,技術學院三哥,外形神似韓劇實力派演員。話不多、生性低調、佛系釣魚。
班級成員——島主,技術學院新生。過去曾在大膽島協助島上的建設工程,駐島三個月,是駐守大膽島最久的團員,因此而得名「島主」。釣魚經驗僅有兩次,有約才出發,目前屬於青銅需要王者帶的階段。
班級成員——小呂,技術學院年齡最末、實際釣魚年齡最年長。從小開始釣魚,每週釣魚是習慣,精通各種的釣魚知識。近期更曾搭泡棉船出海,釣到心中夢寐以求的大尾石斑。無庸置疑屬於王者等級。
時隔四個月,十月秋涼、氣溫驟降,原本約定好老地方見,發哥卻急電:「今天改新湖漁港哦!」因為季節的轉移,東北季風旺盛,為了躲避強大的風勢,釣場也隨之從官澳灣口轉戰新湖漁港。
綜觀金門的海釣場域,除了官澳灣口與新湖漁港,其他像是復國墩、峰上海邊、成功海灘、后湖海灘等等幾個熱門區域,都是釣客們依據著個人的經驗與習慣,會前往釣魚的基地。地點以外,潮汐的時間也是釣魚考慮的因素之一,例如:滿潮後開始退潮、退到最乾潮逐漸漲潮的時段,都有不同派別的釣客青睞。
作為釣魚王者,小呂開始介紹起海釣的眉角:「其實釣魚有分很多種,我通常是習慣浮釣、大哥他們是底釣。」小呂繼續說明,大哥們的釣法比較隨意,在綁完誘餌、拋竿到海面貼底之後,就碰運氣看有什麼魚來吃;我的釣法是在母線上加標止豆、浮標和一些小配件,在量完水深、拋竿下去後開始做釣,隨著潮水的漲退要不定時的去量釣組在水面下的深度。為了要引誘魚群過來吃餌,會自己調配誘餌的飼料——通稱「ASA」,丟的時候要去計算海流跟想做釣的位子,讓ASA能落在自己做釣的地方,這樣才會有集中魚群的效果。
浮釣可以自主掌控的因素較多,相對考驗釣客的經驗值;底釣的操作較簡單、適合新手入門。不過,不管是浮釣或底釣,說起釣魚的樂趣,小呂與大哥們一致認同:「當感覺魚在吃餌,開始拉釣魚線的時候會有一種快感。」尤其當大魚來襲,負重的竿子卻反而能讓心情輕鬆起來。
來到新湖漁港防波堤不久,大哥們便各自盤踞一方,首先開張的是上次生意不佳的發哥,今天看來一開始就有個好兆頭。圓眼、闊嘴,外型小巧可愛,這是發哥今天開張的第一隻魚隻——石狗公,棲息在岩礁區的底層,平時躲藏在岩石縫隙,外型顏色與岩石相近,具有擬態的功能,只有在看見獵物、誘餌時,才會快速出沒、咬食。
突然間,旁邊的龍哥也傳出捷報:「是螃蟹!」不同一般魚類吃餌,螃蟹必須蟹腳完全勾上釣魚線、纏得夠緊,才不至於在收線時滑落海面。怪不得發哥在一旁發出驚嘆:「螃蟹你也釣得起來!」釣上螃蟹的神秘力量,似乎在釣魚班運轉開來,小呂、龍哥接連釣上罕見的河豚。少了對螃蟹的喜悅之情,看到河豚就知道:這次的魚餌要「浪費」了。
比起釣上岸隨即氣鼓鼓的河豚,釣到河豚的釣客可能會更氣噗噗,小呂分享:「打完ASA之後,如果剛好遇到一群河豚來吃的話,那打了根本只是在餵河豚。」河豚本身帶有毒性,不建議食用,只好讓魚餌從河豚口中脫鉤,放牠回大海生活。
重新綁上誘餌是一件麻煩事,很多新手光是綁鉤跟綁線就可以耗費許久時間。龍哥先將釣魚鉤線也是俗稱的子線在鉤子上繞三圈後、打一個圈穿洞固定;接著將誘餌沙蟲放入,將釣竿理順、踏步、拋竿、入海、等待魚群。等待也是一門釣魚的技藝,小呂說:「有時候某些魚種會比較多,像是鱸魚在十一月到三月越冷的天氣越多多;不過有時候也不太一定,會隨著地區、天氣影響魚群的數量。」
細數當日漁獲:五隻石狗公、一隻螃蟹、兩隻放生的河豚,大哥們還算滿意。身為新手的島主也釣到人生第一隻魚,因此而開心不已。秉持佛系釣魚的許哥,看來那天緣分還沒到,魚自然就還沒上鉤。堅持快樂才是最重要的發哥,開始收拾釣具,催促大家:「中午了,走啦!吃飯啦!」大哥們依序拿起釣具、背起冰箱、大步向前,釣魚班下課!
攝影|王牧薇
核稿|湘媛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