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烈嶼能不能稱呼為小金門這個問題我還找不到具體答案,但這幾年,聽到旅客提到「烈嶼」、「小金門」的次數確實多了,不管稱呼是什麼,這裡有著極具吸引力的召喚:欸欸!金門還有一個離島很好玩哦!聲音不太大但持續了五年,現在不少人已經聽見也看見。
初期的前兩年,兩個人、管理一間冰店,在還乏人問津的狀況下,常常一天只有幾百塊收入,最慘的時候,連一個人兩萬二的薪水都發不出來。對於軍隊縮編,沒落許久的西方街上開了一間店,鄰居不免心生好奇:「你們嘉年華有沒有賺錢?」一開始陳家揚都假裝說:「有啊!有賺錢!(笑)」這條街過去無聲許久,最迫切需要的也許不是錢,是創造可能的信心。
「我們早期開嘉年華就不是為了賺錢,只是為了生存下去。」能生存才能留下。後來,冰店知名度慢慢擴散、街坊鄰居也投入,像隔壁賣炸物的就說:「假日看到嘉年華這邊好像有點人潮,代表這裡好像可以做生意,所以大家願意來做。」但「如果有一天嘉年華撐不下去怎麼辦?」在這樣的提問裡,必須自己找到回答。
「其實過去大家來烈嶼都認為只能玩三個小時,我們把這些點狀項目、景點集合在一起的話,它變整個環狀帶,可玩的元素又更多。所以我們透過這樣的策略來把整個烈嶼慢慢地整合在一起。」2019年,陳家揚與夥伴成立亨式暢遊,把散落的景點串連成一整座島嶼的體驗場。
就像嘉年華冰菓室裡軍糧商品上的標語:「自力更生」、「獨立作戰」,亨式暢遊的遊程設計也有那意味。亨式暢遊草創階段,親子遊客提了想玩水的需求,海上擔心危險,就乾脆帶到營區水槍對戰。玩完後,意外體悟到:「平常跟遊客講軍事景點、遺跡沒有太多反應,但是讓他們真實下去體驗的時候,發現他們很有感。」他開始反思:「金門營區那麼多,給他們一把水槍自己去對戰,他們自然而然會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說為什麼要這樣做。」
營區能攻擊、壕溝主防禦,意外連成遊程的軍事一體。「我們就想說金門有很多戰地壕溝,從來沒去過也沒有路可以進去,就去找一個厚的保麗龍板坐上去,就這樣划划划也沒有舵、漂得亂七八糟,結果進去看到,『驚為天人!太漂亮了!』」後來,保麗龍以輕巧、好攜帶的立槳替代,半年時間學習,團隊成員成為帶路教練。
「還有什麼可以是烈嶼的產業體驗?」陳家揚向地方居民發問。居民想了下:「我覺得高粱的編織文化快消失了。」早期,老一輩金門人會將高粱編織成高粱掃帚使用,但隨著高粱品種的改變,新的品種已經不適合製成掃帚。面對原物料的消逝,陳家揚說服居民種植「金選三號」的高粱品種、向農民保價收購、與老師傅請教編織工藝,等待收成之際,帶遊客體驗高粱掃帚的編織文化,同時活絡了品種復育、文化體驗。
今年,陳家揚與亨式暢遊夥伴參與國發會舉辦的企業CSR×地方創生提案競賽。團隊參與大型地方創生比賽的次數不多,到了才觀察到,其他團隊把展櫃弄得華美,自己的團隊只隨意印幾頁A4大小的遊程簡介,而且還在展區第一攤,心想:「哇~完了。」
事以至此,第二關上台簡報他決定放開來介紹「烈嶼平常有多好玩」,把這兩年的遊程與未來計畫,當作是在跟遊客分享,台下出乎意料地反應熱烈,最後被票選為最想去的地方,得了首獎,他點評自己:「可能我們比較土根性,會跟他們講說,我們的問題點在哪裡、怎麼試著去解決的狀況。」回頭看,會覺得土根性這件事情重要嗎?「純真是一件好事。」講完自己噴笑。
一直沒想過會成為「地創團隊」,甚至得獎,他說:「我們的出發點跟別人比較不一樣,我們是因為地方有需要,所以我們才去創造。」而解決需要的過程,正好也改善地方的問題:冰菓室讓老屋活化、亨式暢遊創造產業、吸引勞動人口進來,地方創生糾結眾多社會議題的叩問,他們以土根、純真的方式,解決了「地方沒人」的核心切面,也許這樣的方式也才是對地方友善的模式。
攝影|王牧薇
核稿|湘媛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