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春收小麥、秋收高粱,無論春秋,小島都穿金黃衣裳,一片片金黃色的麥海、高粱海迎風搖曳,讓來訪的旅人願意停下車、走進田野,在小麥、高粱的擁簇下,感受豐收的喜悅。
這裡全年雨量稀少且分布不均,水稻不易生長,因此大多數的作物,都具有耐旱的特性,其中以高粱最具代表。如果將人生中的苦難喻為乾旱,那走過戰亂的金門先民,便是同高粱般堅毅地活著,在惡劣的環境中吃苦耐勞地生存下來,釀成浯人的堅毅性格。
高粱藉著高粱酒聞名於世,相較之下,金門小麥顯得沒沒無聞,然而事實上,「小麥製麴,高粱釀酒」,「麴」取之於麥,而高粱以麴發酵釀造,因此,要出產一瓶風味絕佳的金門高粱酒,兩種原料是缺一不可。金門酒廠近年亦推出金門純麥酒,讓小麥也得以亮相,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
許多人蔥蒜不分,亦有旅人與高粱合影上傳限時動態,寫著「超美小麥田!」而鬧了笑話,幸好高粱與小麥各有特徵,並不容易混淆。高粱的果穗顆粒大,渾圓飽滿成團生長,小麥的麥穗則顆粒小且形狀尖刺,刺手具黏性。
兩者最大差別,在於小麥有著高粱沒有的結構──麥芒,一根根細長的麥芒對生生長,如同舉起雙手般向著天空伸展,只要認出麥芒,就能自信地告訴大家:「這是小麥!」而看到一團團像米香的,便八九不離十是高粱了,再者,季節也是一個簡易的判斷標準,「春季漫遊麥海,秋日徜徉高粱田」已成為金門的旅行指南。
今年四月至五月「2021金門石蚵小麥文化季」,小朋友們在麥田中馳騁滑步車的回憶還未遠去,隨著時序進入秋冬,九至十一月高粱陸續成熟結穗,果穗或黃或紅,在暖陽下閃爍耀眼光芒,早年「路鋪高粱待車壓」的景象已不常見,現多由收割機一次大舉收割,就讓我們趁著收割前夕,一起到田裡走走吧!
攝影|王牧薇
核稿|陳昱青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