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疊章,是從金門發跡的刻印技術,不同於一般坊間的印章,重疊章刻面以鏤空姓氏為底,再於上層壓上實心名字,呈現雙層刻印的視覺效果,亦稱為「浮水印」。而這項獨門絕活的創始者便是藝成刻印的創辦人--楊添丁。
說起藝成刻印及重疊章的過往,現任老闆楊志成分享,父親年輕時先在大金門做學徒,再到台灣開店,隨後也曾在大、小金門營業。而在台灣工作的過程中,偶然在記載各樣印章款式的書籍中得到啟發,讓他驚覺:「原來印章可以有這麼多種不同的變化!」,回到小金門後便不斷自學鑽研,獨特的重疊章才得以問世。
工作桌上陳列著各字體字典,主要為篆、隸、楷、行、草書五類,兩位老闆稱它們為「國字本」,用來作為刻印時的字體資料庫。楊志成分享,刻印簡單可分成四個步驟:印面處理、印章稿設計、刻印、修飾,其中印章稿設計最耗費時程,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步驟。因姓與名的部分是重疊的,為了避免印出來的字糊在一起,更要注意字體搭配。需不斷斟酌挑選、測試並編排,確保雙層蓋印效果良好,才能做出獨一無二且客人也滿意的作品。
童年時期就開始在印章店幫忙,問老闆小時候對這個行業有什麼想法?他老實地笑說:「小時候沒什麼想法,都只想出去玩啊!但還是要在家裡幫忙,所以我其實不太喜歡(笑)。」不過,從小就負責橡皮章的印章稿處理等工作,耳濡目染下,漸漸地對製作流程也十分上手。
時過境遷,當楊志成退伍後,金門也正值從號稱的十萬大軍到解嚴、撤軍的時期。他坦言,對那個時期來說,阿兵哥是最主要的客源,而客源的消失,也動搖了他原定回家接班的念頭。也因此,楊志成直到2017年才回到金門,接下藝成刻印店。
回到金門,資訊背景出身的他,改變了過往店面銷售的經營模式,建立了官網轉為網路接單,也讓老客人有管道可以重新找到他們。楊志成說以前在金門當兵的人,退伍時幾乎都會帶一顆印章回去做紀念,前陣子舉辦的老兵召集令活動,更讓許多老兵回金旅遊,「重疊章串起很多爸爸那個時代的人的記憶,那些回來的人其實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驚喜」。
在幾近數位化的當下,印章似乎已成重要文件上、身分證明等必要時刻才會使用的物件,甚至也有取消用印的相關討論。但楊志成認為,現在的印章除了在重要場合使用外,更多帶有的是傳承的心意,「現在大家對印章比較像當文創商品看待,像肚臍章、胎毛章等等,其實也不是為了要使用,都是為了一個紀念的存在。」
看著過往的作品與客人們的回饋,楊志成很感激:「雖然我們現在已經轉成網路接客,也還沒有店面、沒有招牌,但客人還是願意幫我們、願意相信我們的服務, 這對我來說是蠻開心也是可以繼續做下去的事情。」
訪談末,父親楊添丁走進工作間,開起桌燈,帶起放大鏡。雕刻桌旁的父子,討論起正在製作中的印章,在1.8公分的範圍裡仔細雕琢。楊添丁更破除坊間的謠傳笑說:「我還沒有退休啦!」,五六十年來如一日,代代相傳,雕琢著這項傳統技藝的未來。
攝影|王牧薇
核稿|陳昱青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