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人下南洋的歷史最遠可追溯至明朝,先人為了躲避旱災、海盜及日寇抓軍伕,前後掀起多次移民浪潮。下南洋稱為「出洋」,又叫「落番」,出洋客奮鬥的足跡遍布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等地。
我們看見的古洋樓,是少數衣錦還鄉的先人所興建的「番仔樓」,用來彰顯地位及財力,洋樓的壯麗僅是表層的繁華,掀開面紗才能看見裡層艱辛的血淚史。
金門縣金湖鎮正義里成功村1號
建於西元1921年,為金門規模最大洋樓,純白的外觀使其深富洋味,擁有精緻雕花及對稱拱門,曾駐紮國軍防砲部隊及作為軍醫院使用,前有金湯公園及成功海灘,環境得天獨厚。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214號
建於西元1915年,興建者許允選曾任金門縣珠浦許氏族長及金門縣商會會長,原先計畫興建成三層樓,因考量到不宜高過後方的許氏家廟,而將前落廂房二樓化為疊樓,目前為許氏後代子孫居住,參觀需得屋主同意。
金門縣金寧鄉古寧村北山171號
現為北山洋玩藝民宿,八二三砲戰時期曾被國軍徵收成營部,背牆彈痕為砲彈波及所致,宛如戰爭勳章。洋樓正面寫著「BENIBIN」與「LUCKNESS」兩個洋文,據傳為菲律賓及幸運的意思。電影「軍中樂園」曾在此取景。
金門縣金寧鄉古寧村北山46-5號
建於西元1937年,現為背包客棧,由古寧頭人:李金魚、李炎芽、李天祝三兄弟合建。1949年於古寧頭戰役期間遭共軍占領成為指揮所,古牆上保有當年交戰時遺留的彈痕,極富戰爭色彩。
金門縣金城鎮金門城148號
建於西元1933年,現為民宿,位於金門城明遺老街上, 因為只有一層樓,所以稱為番仔「厝」而非番仔「樓」,為金門唯一採用Palladian風格的古洋樓,以對稱之美呈現莊嚴氣質。
金門縣金城鎮前水頭45號
建於西元1931年,黃輝煌洋樓與得月樓相連,一樓三開間的番仔厝設有「假樓」以迷惘海盜,保衛族人。得月樓外觀典雅,實為防禦海盜工事,三、四樓設有圓形槍口抵禦入侵者。
撰文|蔡國豪
攝影|王牧薇
插畫|Victor
核稿|湘媛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