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民尋訪 2022.05.25 By 陳昱青

芋頭島故事團:我們不是專業的,就這樣玩到讓人感動

芋頭島故事團由烈嶼地方媽媽與爸爸為核心的一群好友組成,以烈嶼著稱的特產芋頭命名,團長許彩玉說:「一整年辛苦收成之後去享受它的鬆、軟、綿,很像我們在經營這個故事團的心酸跟喜悅一樣。」團員們白天有各自的工作,下班才開始劇團的藝術栽種,有時到學校說故事、有時在宗祠前排戲演戲,斜槓到底。

能不能不要只有說故事?

許彩玉的正職工作是幼兒園老師,十幾年前,邀請家長到班為小朋友說故事,課後時間,也與媽媽們一起在鄉公所的圖書館說故事。說了一段時間,媽媽們想,「能不能不要每次都只有單純的說故事?」把說故事變成演故事,將故事繪本改編成簡單劇本,從一人說到好多人一起演,各自分配角色,故事開演。

在繁忙的森林工作裡,獅子國王必須日理萬機,某天,牠決定找一位助手,於是牠把森林裡所有動物集合起來,宣布:「我要徵求一位動物宰相,有意願的動物都能報名再由大家投票,得票最高者勝出!」現場競選大會隨即展開,「我們就會請小朋友來選舉,所有候選人要說出他們的優缺點,現場大人、小孩當評審,象徵森林情境的葉子是選票。」故事裡,誰都可能是最後的主角,故事變得更加生動起來。

繪本變換,橋段設計也有不一樣的新意。《紅公雞》繪本,戲到中間,音樂一下,編成律動簡單的舞蹈,台下到台上,大家一起跳,許彩玉觀察到,「小朋友反應很開心,大家是玩在一起的,不管是現場或是團內,大家都覺得滿不錯的。」

烽火歲月下的記憶重現

地方都知道有一群媽媽邊說邊演多年,直至前年,每年觀光盛事之一的老兵召集令活動,號召全國各地曾在金門服役的老兵舊地重遊。為了重現當年的軍民記憶,團隊受託《老兵劇場——烽火歲月》劇本創作與演出。

1958年,8月23日,烈嶼西方街上,《農村曲》響起,幾名身穿寬鬆碎花上衣、拿著斗笠的婦人們出門務農,不久後,砲彈聲響,單打雙不打的日子來了,小孩要出門玩,總被大罵出去要看日子,單號要乖乖在家;雙號才能出門。對岸打來的宣傳彈,裡面有統戰宣傳單,不能亂撿,撿了要上繳給阿兵哥。

純樸的農村生活開始有了巨大變化,這段故事不是書面歷史,是地方大家過往的生活。小孩撿空飄物、躲防空洞;大人與軍人頻繁互動,尤其眾多人心目中都可能有的那次金馬獎回憶,也編成劇目,老兵回來時,讓他感覺再經歷一次,「有一個操兵橋段我們稱它為九條好漢,一排班兵九個,加一個班長,那個班長的角色真的是軍官退伍的,操兵的橋段我們就會邀請現場的老兵、有興趣的民眾來體驗,通常大家都不會知道今天操兵要操什麼,每個都掣咧等(tshuah--leh-tán)(笑)。」匍匐前進、刺槍術、丟擲手榴彈,都有可能變成現場的即興操練。

劇中,也會添加新的互動元素,許彩玉笑說:「為了讓旅客玩得更趣味,我們就會想說,如果操練分數累積達到幾分,就免費提供香腸,香腸攤剛好也是西方街的店家,我們就一起來促進觀光。」在地人也被吸引,有一家攤商,反而不做生意,表演時間一到就收攤,「他每一場都來,我就問他你已經看四、五場了,不膩嗎?」他說:「不會啊,每次看都覺得很感動,因為有觸動到我那個年代的回憶。」

光陰的故事:拆除與拆解

1963年,某天,烈嶼東林街上,當時阿兵哥眾多,居民跟著軍人的腳步附近叫賣,為了搶生意吵架是常有的事。後來,為了符合軍民的需求,官方決定蓋東林市場,街道寬度不夠,就拆居民的房子,左鄰拆一點、右舍拆一點,民防隊自己動手拆——《話說東林展演——光陰的故事》

「那時候很有趣,就會說,欸,今天拆我家,你拆到這裡就好,不要幫我多拆,不然改天換拆你家,我就把你拆光光。這橋段就是因為去訪視地方耆老,他們述說那時候真的很可憐,自己家還要自己拆,但是現在講起來,他們都把它當故事在講,我們就想把原本的樣子呈現出來。」

當時東林是烈嶼的經濟中心,生活主場景都在這裡發生,伴隨著每個人生階段會經歷不同的故事,「我把劇本分成好幾個段落,比如說這個段落是一般家庭生活拆房子、民防隊受訓、結婚習俗;換到另外場景就是阿兵哥訓練休息,老百姓挑東西到外面賣;還有以前娛樂就是看電影,有一段是到廟埕前看《梁山伯與祝英台》,剛好這部電影跟東林市場的建造時間一樣,來作為呼應。」劇本誕生了,演員就位。

一開始幾場演出,上台前團隊難免緊張,「不知道觀眾來看到會有什麼反應,但得到很多回饋,還有人說他們看到哭。」後來的表演,越來越放鬆,甚至團員現場加了許多即興演出,「我們不是專業的,就這樣玩玩玩,玩到可以讓人家感動,我們很棒。」演出前,有團隊的開演儀式嗎?許彩玉說:「會有些人需要壯膽的,就喝杯高粱再上!」圍成一圈,閉幕音樂響起,但他們的故事還在繼續。


攝影|王牧薇
拼音協力|許翼軒
核稿|湘媛

陳昱青

還能寫字的時代就不算太壞。

推薦文章

島民尋訪 2022.12.23

金門特有「本命金」你看過嗎?——新益金紙舖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浯島通信 2022.12.23

設計師盧亭筑:設計的手痕,打磨出植物的質地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島嶼城事 2022.12.23

相遇與再後來:我與風獅爺的小故事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