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巧剪下約莫指尖大小的半月形卡紙,下方黏上細鐵線支撐,一手穩固,一手握紅繡線來回纏繞,神情專注,容不得線與線之間重疊或有縫隙,不過十分鐘左右,一朵喜氣的石榴造型吉仔花,便在花藝師林金豆的手上優雅綻放。
吉仔花,在金門傳統婚喪喜慶中,總能看見它的身影,且因應與會者身分不同,佩戴不同的款式。在婚慶上,新娘會佩戴象徵花開富貴的大吉仔花;姨媽、姑姑、舅媽等則佩戴喜氣的小吉仔花,宴席過後還會給賓客們送上一條紅線,代表帶著新人的喜氣回家。而金門代表性俚語中的「頭春尾吉」,正是來自迎娶時,婆婆要給媳婦添上一朵大吉加上一對春花。「春」取自於閩南語諧音「剩」、吉則為「結」,除了歡迎媳婦來到夫家,更希望可以「發家」,夫妻倆同心,白頭偕老;而在喪禮上,則是將吉仔花插在發糕、紅圓上,分送給出嫁的女眷,代表「脫孝」。
談起和吉仔花相識的機緣,林金豆說從小在烈嶼長大,高中開始到台灣就讀,民國61年回到金門考上公務員後,偶然看見從后沙嫁過來的二嫂在家裡製作吉仔花,便萌生起興趣,拜託二嫂傳授手藝給她。但當時吉仔花多是婦女們在家閒暇時多賺外快的手藝,因此這請求也被二嫂斷然拒絕:「妳是讀了書要去工作的人,不要做這個。」即便如此,也澆不熄林金豆的熱情,她偷偷帶了一朵完成的吉仔花回家,自己拆解並研究試做,「結果我纏得比二嫂還漂亮,我就決定自己做了。」
年輕時被分派到莒光樓工作,薪水一個月大約一千多元,不算太高。當時,吉仔花需求量比現在大很多,除了吉仔花,她也自學春花、官帽、菩薩冠等習俗上會用到的飾品,利用空暇時間製作、接案,「不得了,每個月這樣兼差做,做得比我的薪水還多」就這樣歪打正著,開啟她的「斜槓」事業。
金門吉仔花自閩南地區傳入,台灣手藝則由來自福建沿海,因來源地的差異,款式上也有些不同。在民國103年,林金豆與宜蘭的吉仔花藝師陳惠美的結識,交流了幾種特別款式:百合、玉蘭、梅花、蝴蝶花等,讓林金豆的創作之路更加開闊,後續也做了蝴蝶、螳螂、公雞等作品,除了款式多樣,也將傳統吉仔花發展成胸針、盆花造景、牆面掛畫,讓吉仔花有創新的展示方式。
做了四十年,不斷挑戰更複雜的作品,林金豆的手藝也備受陳惠美老師肯定,她的創作也因精巧的手藝不脛而走,曾在金城鎮公所展出、並受邀於社區課程授課。雖然現在的她正過著含飴弄孫的退休生活,但憑藉對吉仔花的熱愛,加上過去同事、老師的鼓勵與期待,她也坦言正規劃著設立工作室,雖然大多人應該只是想學個業餘的興趣,但如果能持續將這技藝傳承下去,也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
攝影|王牧薇
核稿|陳昱青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