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城位於金門西南角,是明朝江夏侯周德興承明太祖之命,於1387年至1392年間所興建落成的「金門守禦千戶所城」,其目的在於防禦倭寇,相傳江夏侯周德興稱此城的形勢為「固若金湯,雄鎮海門」,故名之曰「金門城」。
金門城初落成時城周630丈,城高1.7丈,城牆寬度1丈,並在城門外設有甕城的防禦工事。金門城總共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自古即有「要丁東門外,要富西門外,要興南門外,要官北門外」的諺語,意即如果要人的話,就要到東門外人丁興旺的古崗;要發財的機會的話,就要到西門外僑商匯集的水頭;要做生意的話,就要到南門外商業興盛港口;而想要成為官員,就要到北門外的燕南書院求學。
穿過北門,一旁的明遺古街是當年金門城繁盛的延伸,城裡的住戶漸趨飽和後,進而將勢力擴張到城門外。為了避免風害,古街房屋低矮相連而建,全長雖僅百餘公尺,卻是當時農產、漁產及各種民生物資的重要集散地,因此這裡也有「賣菜街」的舊稱,不難想見當年叫賣的熱鬧景象,擁有六百多年歷史的明遺古街,是金門年代最古老的市街,更有著「台澎金馬第一街」的稱號。
在明遺古街上,可以發現古厝的石牆與一般現代建築不同,這是名為「出磚入石」的砌牆方式,以各種形狀的石材、紅磚及瓦礫交錯堆疊而構築成牆體,常見於閩南古建築,極具文化特色,起源於明朝時,閩南沿海一帶常遭倭寇襲擾,百姓的房屋遭到破壞,堅毅不拔的金門人利用斷垣殘壁的磚石再次重建家園,所發展而出的獨特建築工藝。
金門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自清康熙年間由金門城遷治至現在的金城鎮城區,舊有的城垣於對共作戰期間,因構築工事所需而拆除,僅剩夯土與部分基礎石條。相較於全盛時期,如今金門城因人煙稀少而顯得格外清幽,但其歷史變遷正是這座島嶼命運的縮影,並承載著珍貴的文化資產,使這座古城仍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攝影|王牧薇
核稿|陳昱青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