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三、四月適逢霧季;五月份碰上雨季,靠天吃飯的麵線產業,老闆陳俊彥每天清晨到門外觀察天氣,哀怨地想著:「又不能做麵線了!」訪談當天,是金門久違放晴的日子,陳俊彥從因受疫情影響,而轉型兼營的麵食館趕來隔壁工廠,趁著好天氣準備下午製麵線、曬麵線。
一進到麵線工廠,陳俊彥貼心提醒:「這裡很熱哦,要忍耐一下。」此時的他,全身已浸滿汗水。爆汗的製麵人生,他早已習慣。
十一年前,在路上偶遇曾經住隔壁的鄰居阿姨,印象中小時候阿姨每天都要到養父的製麵工廠幫忙,兩人閒聊起這段故事,陳俊彥順口一問:「你們那邊還有缺學徒嗎?」阿姨回:「可以啊,只要你不怕累的話。」他想著,過去水泥工那麼辛苦都做過,麵線應該也可以吧。
初次到製麵工廠,工作的景象讓他驚嘆:「他們已經做幾十年了,速度真的很快,快到我第一次去的時候,覺得做麵怎麼那麼可怕,都是在拼速度、趕時間。」但後來便安撫自己冷靜下來,「第二天去就習慣那個速度了。適應他們的強度後,就比較有時間可以觀察製麵的過程。」
趁著空檔就研究起製作麵線撇步,看了幾天看出心得來:「一般當學徒,至少要三到十年經驗,才有辦法出來外面自己闖,剛好我了解到整個製作流程是怎麼做,過沒多久就自己出來做了。」初出茅廬,他也走過許多試錯的過程,「一開始手忙腳亂,可能少了一個步驟、忘了一件東西,整個製作就完蛋。」失敗中學習,現在他更懂得觀察天氣、調整製作工序。
麵線的製程經歷鹽水調和、拌粉、反覆壓麵醒麵、最後麵皮切條完成。陳俊彥選用延展性較好的高筋麵粉,將鹽水調和後,倒入拌粉機,陳俊彥強調:「鹽水調和比例如果不對,後面所有的製造工法多強,也無法製作出多強的麵。」鹽水是提升麵條的嚼勁與口感的關鍵,也讓後面的工序更紮實完整。
拌粉到結塊後,壓麵機將麵糰壓得緊實,同時,完成壓合的麵以塑膠袋包起醒麵,第三次將兩塊麵糰一起壓合。過程並不複雜,但必須掌握麵粉的性質,「因為麵粉跟人一樣都是有個性的,一旦用了一段時間你就知道它的習慣了,它也知道你的習慣了,互相磨合。」
磨合過程中,需按部就班地照料麵粉,稍一疏忽麵粉會抗議,品質可能就會變化,「麵線製成的要件就是每步驟都要守好,沒有顧好的話,後面會很麻煩。」與其說怕麻煩,他承認:「其實是我不喜歡失敗的感覺,如果因為偷懶去貪圖那幾分鐘的快樂,就會失去掉現在能夠擁有的東西,倒不如我認真做好。」
來到最後一道工序,切口機的麵條一縷一縷懸掛在鐵竿上,放上曬麵架,在午後暖陽下等待曝曬完成。看到麵線出爐,他幽默地總結:「我希望說既然我都選擇做這一行了,當然我就要把品質做到最好,客人吃到好的東西,他來幫我按讚、分享,然後又開啟小鈴鐺(其實還沒有YouTube頻道),當然是我最希望的。」
「來,我們到隔壁餐館,我簡單弄個麵給你們享用。」產地到餐桌只要幾步路的距離,這個讚已經不自覺點了下去。
攝影|王牧薇
核稿|湘媛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