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民尋訪 2022.11.30 By 陳昱青

瓊林麵線盤的工匠廚師蔡成烈:這款麵線不一樣,這個文化不能斷

以傳統聚落聞名的瓊林,每年會舉行兩次的祭祖活動,分別是農曆二月初七的春祭及十月初六的秋祭,村莊內大家都會聚集在蔡氏家廟,從早上十一點到下午一點,由穿著長袍馬褂的長老,念誦著祭文,領著村民祭祀祖先。到了傍晚六點,開始宴客吃飯。宴席上,麵線盤是瓊林象徵性的菜餚,自明朝祭祖習俗開始,傳承至今。

不同於常見的白麵線,瓊林麵線盤以古法製作,加入金門石蚵、豬肉罐頭、蝦仁等配料炒製,製作成「瓊林宴」中的石蚵拌麵線,海鮮香氣與麵線的彈勁,讓祭祖後的餐桌總有一個難以忘記的味覺體驗。

因為困苦釀成的多才多藝

身為村莊麵線師傅的蔡成烈是土生土長的瓊林人,從小就居住在民防坑道旁的民宅,以前的生命經驗過得刻苦,在三歲時,父親逝世、後來兩個哥哥也相繼因病離世,留下母親與姊姊。軍管時期,大量阿兵哥駐軍,為了過日子,蔡成烈會去收軍營裡大鍋飯的鍋巴,回家熬成粥,配上蕃薯籤,便是溫飽一整天的餐食。

從十幾歲就開始負擔家裡的經濟,跨領域兼職許多工作。最初,他去建築工地當學徒,學做土、抹灰、蓋房子,也兼作買賣生意。過去,以柴燒煮食需要大量稻草作為燃料,蔡成烈就到處搜集、加工捆綁,以人力挑扁擔到金城販賣。靠著多才多藝的生存技能,養活全家人。

一名遵循古法的廚師煉成

工地下班時,蔡成烈會跟著村莊的師傅學做宴會菜。早期金門的婚宴桌上會供應漢餅,因此,每逢嫁娶辦桌便要早起做餅,直到中午準備婚宴菜餚。不僅如此,過年過節,村莊內的宴會請客也都由他掌廚。

平日搬磚、年節拿鏟子。還沒有瓦斯的年代,工地不要的板模成為他燒柴的燃料,料理出特別的工地手路。後來,為了祭祖需要,他開始研究麵線盤的製作,在簡單的製作流程中,做出流傳瓊林的好手藝,他分享好吃的製作撇步:「麵線要用蒸籠蒸,火也是要木柴燒,味道才會香。」經過五個小時柴燒蒸熟後的麵線,由太太捲成圓圈狀,放進竹盤裡,至戶外曝曬兩天,麵線盤才得以完成。

麵線盤的料理,金門製作的人少,蔡成烈是大宗,「麵線盤全金門只有我們這裡有,所以這個文化不能斷。」因此,即便現在生活沒有以前辛苦,蔡成烈也辛勤勞作,繼續做麵線、也曬蕃薯籤販售、年節當廚師,東奔西忙,他笑說:「就是坐不住,就做個生意,過個日子。」


攝影|王牧薇
核稿|湘媛

陳昱青

還能寫字的時代就不算太壞。

推薦文章

島民尋訪 2022.12.23

金門特有「本命金」你看過嗎?——新益金紙舖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浯島通信 2022.12.23

設計師盧亭筑:設計的手痕,打磨出植物的質地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島嶼城事 2022.12.23

相遇與再後來:我與風獅爺的小故事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