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明月,如鏡團圓。坐對薰風教人不汝睏倦,追想昨夜於敘情,杯酒於談心⋯⋯」身體依著一個不尋常的韻律打著節拍,歌聲時而溫順時而尖拔,唱著傳統南管樂章《望明月》的藝師陳金潭,坐在金門樂府練習室的木製座椅上,宏亮地唱著練唱超過一甲子的曲目,陶醉在悠揚的樂聲中。
南管的歷史悠久,保存了從漢、魏、唐、宋以來的特點,發音以泉州腔調為主、節奏徐緩,曲目有純樂器演奏也有演唱的類型,皆以極度緩慢的速度闡述悲歡離合故事,將故事以「戲曲」的方式演繹,相當委婉而帶有歷史韻味。
南管樂主要分成上四管及下四管,上四管為:琵琶、二絃、洞簫、三絃;下四管則是:響盞、叫鑼(小叫)、雙鐘(雙音)及四塊(四寶),除了管絃樂器,還有拍板及歌唱者。通常演出人數是依照需求調整,平常在練唱的多是上四管,而比較大型的活動,像廟會或演出則會再加入下四管、橫笛、嗩吶,少則所需樂器搭配一名樂手,多則整團有三四十人。
南管樂的特色以琵琶音調為骨幹,唱曲則隨洞簫,在演唱時,會增補裝飾的轉音,講究叫字,歸韻收音,在急徐收放之間調和,讓曲子更添靈魂與張力,而這也是陳金潭剛入南管的考驗。「一開始最難的就是要練習泉州腔,因為平常都講國語,泉州腔又跟一般的閩南話不同,就特別要注重咬字;第二個是拖腔,南管都會拖到最後一個音,再把最後一個字叫出來。」
其中,「頭腔共鳴」是演唱的精髓,「頭會唱到會震動,其實滿吃力,有時候會唱到滿頭大汗!」想不到,唱南管也有溫和的運動效果,他笑說:「很多老先生都可以唱到八九十歲!」
一開始是在國小六年級時,街坊鄰居在陳金潭斗門老家隔壁的空間,自立草創了南管樂館閣,讓他接觸了南管。小小年紀的他,下課後的空閒時間除了幫忙家裡農事外,就去館閣練習。從唱曲學起,學著學著自己覺得有趣也有天份,「走在路上也會開始唱欸!」學了一陣子,就連同上四管的四種樂器都學了遍,他笑說:「學南管會上癮!」便成了他一生潛心研究的娛樂。
民國56年,陳金潭到台灣工作,仍在空閒時到各區館閣練習,不僅到過台灣各地巡迴,更多次與漢唐樂府到中國、東南亞、日韓、歐美等地演出,也在新北永和與李國俊、李成國、李梓良等在台金門人一起成立「浯江南樂社」,共同演奏與練習。
回想印象深刻的演出,陳金潭分享曾受維也納大學研究中國文化音樂的學者邀請,到法國國家音樂廳表演,「他們沒有聽過南管樂,所以那時候音樂廳人滿滿的,擠不進去」而在中國則是因為爭取演出機會的人眾多,要以何種樂器出演則是抽籤決定,相當考驗藝師對各種樂器的熟悉度。
到處巡演的精彩經歷,一直到民國82年受金沙國小邀請,回到金門協助籌組金沙國小南管樂團,陳金潭開始將生活重心轉回金門,在民國88年,與十幾位在地公務員、老師們,一起成立金門樂府,更是金門縣政府第一個正式立案的演藝團體。歷經歲月磨練越展光芒的技藝,也讓陳金潭在2021年獲得第六屆金門文化獎的殊榮。
回到金門的十餘年,他運用自己的專業,教導金沙國小、國中的學生們。在悠悠樂聲中,讓每個故事能用獨特的南管樂傳遞下去。他開朗地說:「唱到不能唱就算了,但現在還可以啦!」
攝影|王牧薇
核稿|陳昱青
推薦文章
開業四十餘年的老字號「新益金紙舖」,於民國67年創立,從老闆沈天明的父親開始經營,最初只是在這邊租房子當作金紙加工廠,存了幾年的錢後,在民國73年將房子買下、開店做起生意,目前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金紙批發店。
有時,她會在路邊採集一小片苔蘚回家養育,「苔蘚的生長速度其實非常慢,需要透過長期、近距離的細膩關照,才能看見它的姿態變化。」苔蘚的緩慢成雋永,是最古老的植物,這也使人想起她作畫中的緩而柔軟,精細筆觸、中性自然的顏色運用,在能夠選擇各式亮麗後加工的現代,她喜歡走一條恆溫而單純的路。
風獅爺在金門也被稱之為「風獅」、「石獅公」,散落於各村落間。主要任務是避邪招福、鎮風或擋路煞。祂們並非固定材質、樣貌或形象,有的兇悍威風、有的可愛親民,又或是因重新出土而面目不全。